把“原乡”实践从莫干山带到南京
4月15日—16日,“记住美丽江宁 乡伴最美田园”休闲乡村建设论坛在宁举行,国际休闲产业协会、苏浙两省美丽乡村建设相关部门与业界人士齐聚南京,共话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留住乡间原色,留下传统乡愁。
“20年前,我孤身一人离开乡村,坐火车去往城市。20年后,我和团队踏上返乡之路,开始‘原乡’乡建理念实践,反哺乡村。”目前国内人气最旺的“原乡”美丽乡村理念实践联盟“宿盟”发起人朱胜萱,首先分享了自己乡建案例和建议。
朱胜萱最早的“原乡”乡建实践落地在浙江莫干山。2012年,他和团队在莫干山下建起了中国首座乡村文创园“庾村1932”。通过挖掘湮没在时光中的当地传统农耕文化,“庾村1932”建起地道的乡村市集、返乡青年创客街区、全国最大主题自行车餐厅等,一炮而红。受“庾村1932”影响,注重原汁原味挖掘乡土文化的乡村民宿越来越多。
在朱胜萱看来,南京美丽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丘陵地貌的乡村原生态山水资源丰富,迄今仍有传统村居亟待开发,是“原乡”乡建很好的实践地。他和团队成员已在江宁选中秣陵街道苏家村的“乡伴苏家”项目,开展“原乡”乡建实践。
老旧村庄改造不是圈地盖楼,不可大拆大建
南京“原乡”乡建理念成功实践者、南京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凌,曾参与栖霞区桦墅村的规划设计,他与参会者分享的经验是:“乡村建设、规划和设计,必须植根于乡村和历史,把传统空间里的文化寻找出来。”
周凌认为,乡间旧房如何改造是“原乡”理念能否贯彻的关键,这关系到一个村庄文化能否延续,可持续发展根基能否留住。他建议,在新的农民居住点规划设计中,要尽量保留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乡间民居,发掘地方传统农耕文化,把旧民居改造得更适应现代人生活。
“乡建不是圈地盖楼,万不可大拆大建。”周凌说,改造老旧村庄应先划定边界,在原有辖区内寻找旧建筑价值,因势利导改造,留住乡村原色。
村民是乡村文化传承者,也应是乡建的参与者
为实践“以农民为主体的陪伴式系统乡建”理念,中国乡建院总建筑师王磊曾在河南信阳郝堂村驻村4年。2013年,郝堂村在建设部“中国美丽乡村宜居村”评比中获第一名。4年的驻村体验帮助他成功留下了郝堂村的“乡愁”。
“乡建过程中村民是最不能忽视的因素。”王磊说,4年驻村他了解最多的就是村民对乡村改造的想法,他们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应当且必须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主体。在乡建过程中,只有充分尊重村民意见,乡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村民才能在村庄改造后仍能找到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