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个岗位,就是为群众服务的,一切以方便群众为要。任何刁难和作梗,都是违背权力伦理。如果不改正,轻则要被群众唾骂,重则要被群众“差评”。现代快报特约评论员 肖余恨
“我最近看到有媒体报道,群众现在办很多事情,一上来就被要求出示身份证。除了一些特殊领域,其他事情,有这个必要吗?是不是有些滥用了?”11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针对一些部门喜欢折腾老百姓所说的话,听起来似乎是追问,实则是严厉的批评。
其实,李克强总理针对一些部门恋权设障搞权力寻租,已经批评过多次。是到了非下大力气推一推、治一治不可的地步了。
为什么一些部门动不动就要办事群众出示身份证?一些事项是为了防范诈骗、钻部门工作疏漏的空子,但还有相当多的事项,纯粹是权力傲慢,是“有罪推定”,是习惯性的折腾人。凡事以我方便为前提,而不是考虑如何简化程序、方便群众。就拿出示身份证来说,看起来出示一下并不是多大的麻烦,但在很多时候,因为并非必要,让人很不舒服,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势,暴露出一些权力部门高冷的傲慢和偏见。
在这次会议上,李总理的一段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印象深刻。“过去为了吸引外资、促进项目落地,我们曾经搞过‘一站式’办公。今天,给我们自己的老百姓办事,各地方、各部门更要提高‘服务’水平!”那种一站式办公,就是加大力度、简化流程、从快从速,目的是以良好的服务,表达引资的诚意和效率。为什么到了为老百姓办事的时候,就换一副冷面孔了呢?说到底,还是权力意识在作怪。你来办事,是有求于我。我权力在手,把令来行,你应该仰视,听我呼喝,要不你就需要“润滑润滑”。这种骨子里的长官意识、官僚作风,不仅仅存在于一些政府官员身上,就是在一些基层办事员身上,也积习难除,令人生厌。
更让群众是怒气冲冲的,还有许多开具“奇葩证明”的要求。
简政放权,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简政、放权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中央政府已经三令五申,但一些部门不是互相观望,互相攀比,就是磨磨蹭蹭、推三阻四,梗阻严重,“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这种机关作风病、恋权设障症,必须猛药治疴,方能见效。
强调“为我们自己的老百姓办事”意识,是一种拨乱反正。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不是大道理,而是本该如此、实实在在的政治伦理。你在这个岗位,就是为群众服务的,一切以方便群众为要。任何刁难和作梗,都是违背权力伦理。如果不改正,轻则要被群众唾骂,重则要被群众“差评”。“差评”多了,被群众用脚投票来表态,那可不是挨板子这么简单的。
简政放权,必须刀口向内,敢于向自己下手,勇于向部门利益开刀。从技术上讲,“信息公开、流程简化、数据共享”,是简政放松的可行路径。但更主要的是,要强化“为我们自己老百姓办事”的意识,要最大程度公开权力清单,清除寻租和腐败空间,要保证群众有切切实实的监督和投诉有门的权利。对那些以各种理由拖延、迟滞简政放权的部门和领导,必须有责任倒追、严厉问责的措施。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