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是“世界第一城垣”,其大部分城砖都是明代初年烧制的。据资料记载,明代初年,参与烧制城砖的有三个省级行政区34个府将近200个县。这些县、府、州的名字,就镌刻在老城砖上。
最近,有文物爱好者在城砖上发现了一个从来没有被专业著作收录的地名——湖南湘乡。这说明,湘乡也参与了南京城砖的烧制,但到目前为止,专家对湘乡参与烧城砖的历史几乎不知晓。
34个府参与烧造城砖
明代初年,朱元璋下令江南、湖广地区为南京城墙烧制城砖,按照朱元璋要求,城砖烧制出来后,其产地(府、州、县)、督造官吏、烧砖民工的名字信息都被作为铭文,刻在城砖上,以便将来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追查有据。
这就是丰富多彩的南京明城砖铭文的由来,其重要作用之一,是保留了明代初年的政治区域划分。
由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编纂的《南京城墙砖文》一书,附有“明南京城墙砖产地表”,列出了专家通过普查,研究城砖铭文后确定的明城墙砖产地,记者仔细读过,发现其中包括直隶地区、江南行省、湖广行省的34个府。
这34个府分别是应天、淮安、扬州、常州、镇江、庐江、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南昌、瑞州、南康、饶州、广信、建昌、抚州、吉安、临江、袁州、赣州、武昌、黄州、开州、蕲州、长沙、岳州、常德、衡州、荆州、澧州、安陆、沔阳、永州。
具体到县,则有将近180个县参与了南京城砖的烧造,每一个县的名字在“明南京城墙砖产地表”都有详细收录。
产地的数据不断被改写
“老南京”的热心读者王林是一个明城墙发烧友,经常拿着相机,到城墙上寻找各种有趣的铭文。他说:“但南京明城砖铭文的秘密,却是研究不完的,总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此前,王林在城砖上发现了三个地名——岳州府巴陵县、岳州府平江县、衡阳府衡山县,证明了这三个地方也是南京明城砖的产地,而这三个产地并没有被《南京城墙砖文》等权威资料收录,可说是新发现(“老南京”版也做过报道)。
其后不久,王林又发现了“淮安府海州”铭文的城砖。“海州”(今连云港)为南京烧制城砖的历史此前也不为人知,从而为南京城砖又增加了一处新产地。“淮安府海州”砖的发现,还将“南京城砖产地地图”扩大,向北移到了连云港。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的专家根据城砖铭文统计城砖产地时,找到28府118州县,此后产地数据不断被改写。1999年出版的《明南京城墙砖文图释》 收录的城砖产地为32府148州县。2008年出版的《南京城墙砖文》 收录产地增加到34府178州县。如果加上新发现的岳州府巴陵县、平江县,衡阳府衡山县、淮安府海州,南京城砖产地州县的数字已超过180个。
发现一块“湘乡”铭文砖
最近,王林在琵琶湖附近的城墙上,发现了一块城砖,上有“长沙府湘乡县”、“提调官”、“司吏”、“工匠”、“洪武七年”等铭文。洪武七年,即1374年,是明城墙第二期工程结束的年份。“这种有‘洪武’年号的城砖并不多见!”王林说。
“长沙府湘乡县”铭文的出现,让王林很兴奋,他告诉记者,在“明南京城墙砖产地表”中,并没有湘乡,也就是说,“湘乡”砖,证明湘乡也曾是南京烧制的城砖产地,南京城砖的产地,又多了一处!
记者查询史料得知,明洪武五年,潭州府改名为长沙府,隶湖广布政使司,辖11县1州,府治在长沙城。
“明南京城墙砖产地表”记录,当时长沙府为南京烧制城砖的县有八个,分别是长沙、善化、湘潭、湘阴、宁乡、浏阳、醴陵、益阳,现在可以加上第九个了——湘乡县。
很多人知道,湖南也被称为“三湘”,有一种说法,“三湘”就是指湘乡、湘潭、湘阴。
重修过南京城墙的湘乡人
王林告诉记者,除了为南京烧制城砖外,湘乡和南京也颇有渊源。湘乡是湘军的策源地和大本营,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期间,以湘军为主的清军长期包围天京(南京),并终于在1864年7月19日攻破龙脖子段城墙,杀入南京城中,消灭了太平天国政权。
湘军的主帅曾国藩、曾国荃都是湘乡人,兄弟俩也都在南京出任过两江总督。据史料记载,在两江总督任上,曾国藩对于太平天国战乱后南京地方建设颇有贡献,恢复和重建了很多公共建筑设施。
1864年11月,曾国藩命人重修了龙脖子段城墙,并立碑纪事,亲笔书写碑文,所刻的“太平门缺口碑”至今还保留在南京城墙上。
1886年,曾国荃任两江总督时,又命金陵善后工程局修复了太平门东侧与龙脖子之间一段被轰塌的城墙,并安放了三块石碑,记录这次维修。
王林说,“湘乡”铭文城砖的发现,为南京城砖又增加了一处新的产地。同时,清代末年曾氏兄弟这两位湘乡人对南京城墙重修作出的贡献,也是应该写入南京城墙史的。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