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应韩国总统朴槿惠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于10月31日至11月2日对韩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这是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首次访问韩国,也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断3年后重启。此访不仅将夯实中韩双边关系,还将开启东北亚乃至东亚区域合作新局面。
■出访安排
●出席朴槿惠总统举行的欢迎仪式
●与朴槿惠总统举行会谈并出席欢迎宴会
●会见郑义和国会议长、黄教安国务总理
●出席一系列重要经贸、人文活动
●中韩双方领导人将重点推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韩国“创造型经济”等四项发展战略实现对接
●中韩双方还将签署经贸、教育、环境、科技、人文等领域双边合作文件
●出席在首尔举行的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将共同会见记者,出席中日韩工商峰会
■深度解读
系就任总理后首次访韩
外交部26日就李克强总理访问韩国并出席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和商务部部长助理童道驰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刘振民介绍说,韩国是中国周边重要近邻。近年来中韩各领域交流合作已进入全面、深入发展的“快车道”。两国元首于2013年和2014年实现互访,并在国际多边场合频繁会晤。双方商定中韩努力成为实现共同发展、致力地区和平、携手振兴亚洲、促进世界繁荣的“四个伙伴”。去年双方贸易额已接近3000亿美元,并正式签署了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两国人员往来已进入“一千万”时代。双方在许多地区和国际问题上也保持着良好沟通与协调。
此访是李克强总理就任后首次访韩,也是中国总理时隔5年再次访韩,对保持中韩高层交往良好势头,促进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韩关系切实朝着“四个伙伴”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童道驰表示,中韩同为世界重要经济体,两国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近年来,中韩经贸合作发展迅猛,硕果累累,已经成为中韩关系发展的“压舱石”和“推进器”,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双方正在各自履行国内审核程序,力争使中韩自贸协定早日生效。目前双方相互累计投资已接近700亿美元,中国是韩国第二大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国。
此访期间,两国领导人将就进一步扩大双边经贸合作深入交换意见。两国政府将签署一系列经贸合作协议,涵盖共同开拓第三国市场、创业创新、经济发展战略对接、智能制造、环境保护、贸易便利化、投资合作、知识产权、检验检疫、产业园建设、经贸发展规划等众多领域,充分体现中韩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会议时隔三年再次举行
刘振民介绍说,中日韩三国地理位置相近,是东亚主要经济体和亚洲重要国家。中日韩合作是东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合作的重要驱动力。在国际形势复杂敏感、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隔三年再次举行,加强三国合作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带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韩合作起步于1999年。2008年12月,三国领导人首次在东盟与中日韩(10+3)框架外举行会议,决定建立面向未来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
近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三国合作进程受到干扰。去年下半年以来,中日、韩日关系逐渐回稳。今年3月,中日韩外长会议时隔3年在首尔举行,三方一致同意应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有关敏感问题,为加强三国合作共同努力,并商定在三方均方便时尽快举行领导人会议。三国经贸、金融、文化、卫生、旅游、环境等各部门也举行了一系列部长级会议。中日韩合作势头逐步恢复。
此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三方将回顾三国合作进展,探讨务实合作,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交换意见。三国领导人还将共同会见记者,出席中日韩工商峰会。中方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回顾、总结过去的基础上,为中日韩合作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加强三国在经贸、人文、可持续发展等传统领域的合作,拓展新兴领域合作,推动三国合作健康稳定发展,造福三国和本地区人民。
童道驰表示,中日韩三国在世界经济版图和国际经贸合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三国人口总数占世界的20%左右,经济总量占亚洲的70%、世界的20%,外汇储备占世界的47%,对外贸易总额和对外投资总额均占世界的20%。中日韩加强经贸务实合作对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和全球经济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将与韩、日领导人就国际产能合作、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战略对接、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贸易便利化、财金合作、宏观政策协调、奥运经济、地方经济合作、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经贸议题深入交换意见,预计将达成广泛共识,推动三国经贸合作朝着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多样形式、更优化结构的方向迈进。
致力于地区合作的诚意
时隔3年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将于近期在韩国重启。分析人士认为,在国际形势复杂敏感、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此次重启也凸显出中国务实的外交姿态和致力于地区合作的诚意。
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非法“购岛”,导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参拜靖国神社、美化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行径更加剧了亚洲邻国的不安和日本同邻国关系的恶化。因此,当年5月在北京举行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后,这一机制陷入停滞。
清华大学教授刘江永说,在当前局势下,三国都有重启这一机制的意愿。安倍面临着国内国际双重压力,要求他改善与邻国的关系。由于关系恶化,中日间多个交流对话机制被中断,两国经贸合作也陷入低迷。韩国从2012年会议后就担任三国合作协调国至今,也希望会议能够重启。考虑到三国的高度相互依存和三国合作对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中方也是同意恢复这一机制的。
“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首要。中日韩互为近邻,中国同意恢复这一机制体现出中国外交的务实灵活。三国领导人会面也有利于改善周边关系。”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说。
得益于合适的政治气氛
分析人士认为,合适的政治气氛也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得以恢复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朴槿惠就任韩国总统以后,中韩关系和双边经贸合作加速发展。2013年6月,朴槿惠担任总统后首次访华,习近平主席在两天时间里同她两次会面,双方一致同意进一步推进两国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9月,朴槿惠来华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被外界视为对中国的巨大支持,也体现了两国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稳定的决心。
今年6月,中韩签署自贸协定,为两国企业经贸合作带来巨大机遇,也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中日关系有所回暖,成为会议得以重启的一个基础。
2014年11月7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在北京与来访的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举行会谈,中日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双方在承认围绕钓鱼岛等东海海域有不同主张的同时,同意利用各种多双边渠道逐步重启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努力构建政治互信。
同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会见了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安倍。
今年3月,三国在首尔举行第七次中日韩外长会,决定在此次会议成果基础上,为在三国均方便时尽早举行三国领导人会议而继续努力。
“这次领导人会议的重启符合三国和本地区的共同利益,但是,会议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日本的态度。中韩两国不会为了三方合作而放弃自己在重要原则性问题上的立场,比如历史问题。”杨伯江说。
刘江永说,领导人会议的重新召开为三国提供了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是有益和必要的,但不能指望一次会议就解决所有问题。
三国合作重新回到正轨
http://d8.sina.com.cn/pfpghc2/201510/23/51dda68c96a64137990a2c086da98a33.jpg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是推动东北亚合作的重要平台。此次领导人会议重启,标志着中日韩三国合作重回正轨。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认为,中日韩三边关系从去年APEC会议开始逐步好转,到现在正走向正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是一个决定性的标志”。
预计本次会议将讨论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有望在核电、高铁、工程机械等领域商讨如何加强产能合作、共同开拓第四方市场,并在推进地方经济、奥运经济合作等方面取得成果。
杨伯江认为,三国产业合作不仅会在技术层面上推动东亚地区合作,也会从气氛上营造和谐合作的地区环境,有助于地区缓和与和解。
不过,中日韩三国合作要长期稳定发展下去,不能政冷经热,必须政治经济双轮驱动。杨伯江指出,三国合作未来顺利进行需要稳固的政治基础。只要日方不再坚持错误观点,中日韩三边机制就能够稳定地发展下去。
本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结束后,三方有望就农业、贸易、环境等领域合作发表联合声明,同时也会就历史问题作出表态。
据新华社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