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

“死亡之海”上的守望者(关注)

时间:2015-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

  在它的腹地,有这样一群常年坚守的人。他们抛弃舒适的生活,不畏高温、风沙和强日照,每天与流沙作战;他们远离繁华的都市,不畏艰辛、困苦和煎熬,与孤独为伴。一切只为了治理风沙,保护绿洲。他们中有一线科研人员,也有后勤保障人员。

  这个夏天,记者有幸深入沙漠腹地,倾听他们的故事。

    

  沙漠科技工作者桂东伟:

  在美国做完访问学者后,仍毅然决定回来

  策勒,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侧,昔日“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上世纪80年代初,风沙曾一度逼近离县城边缘1.5公里处。

  受命于危难之际,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于1983年成立策勒沙漠研究站,开始了科技防沙治沙的艰辛历程。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攻坚,让策勒流沙前沿后退2—5公里,有效地保护了风沙前沿的38个自然村,解除了沙埋策勒县城的现实威胁,也使2万多亩耕地重见天日。

  30多年来,策勒站的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常年坚守沙漠潜心科研,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桂东伟是“新一代策勒人”,他是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培养的博士,也是新任策勒站副站长。一年前,在美国做完访问学者后,虽然面临很多新的选择,但桂东伟仍毅然决定回到策勒,接过“父辈的旗帜”。

  “为什么回来?”

  “从一开始出去,我就没想过不回来。我生长在新疆,还是希望能为新疆的生态和发展做点事情。”桂东伟说。

  经过这么多年的防沙治沙后,桂东伟转而开始思考和研究“绿洲化”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疆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开垦了大量的新农田,甚至有许多地方直接在沙漠上种植农作物建立“新村”。农田有了,农民就有了新的收入,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好事,应大力提倡,但是多年研究荒漠水资源利用的桂东伟却有些担忧。他认为,在荒漠上开垦农田不能盲目,应当“以水定地”、量力而行。

  桂东伟说:“如果开垦的农田能持续30年、50年,对当地的土壤和环境一定能有积极的改善。但是凭什么一定能用30年?如果过几年当地的水资源用光后,地就会撂荒,这时候就会遭到沙漠的反噬。到时候,开垦过的农田会变为纯沙漠,连自然植被都不会长了,对环境破坏更大,还不如不要开垦。”

  所以,桂东伟和他的团队的目标是,在未来的几年里,基于新疆水资源的利用,研究绿洲化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我们要研究如何保证开垦一片农田后,30年甚至是300年都能一直用下去。”

  沙漠公路看护者黄自友夫妇:

  没有电视信号和网络,生活车10天才来一趟

  在全长522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上行驶,每隔4公里就能够看到一个水井房矗立在路旁。52岁的黄自友和他的妻子周慧丰就生活在其中的一间,编号为“021”。

  水井房其实是不足10平方米的一个小板房,床旁就是灶台。每年的3月到10月期间,老黄夫妻都要驻守在这里,今年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

  1995年,这条南北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全长522公里的世界最长等级沙漠公路建成,带动新疆南部区域发展。然而,建成后的公路却因连续积沙面临严峻挑战,养护费用逐渐增加。为了确保公路长久安全运行,通过长达十余年的试验示范研究,又建成了沿线防护林生态工程。这条绵延436公里的“绿色走廊”彻底根治了流沙对公路的危害,也改善了沿途的生态环境。

  老黄夫妇就是为了看护这条“绿色走廊”而来到沙漠的。夫妻俩的工作主要是看守一口水井和连接着水泵的一条条黑色细管。这些伸展数公里的细管滴灌着沙漠公路两旁的防护林,保护了这条目前世界上流动沙漠中最长公路的安全畅通。

  每天吃过早饭,黄自友都要徒步出去,在他管辖的4公里范围内,一边照料路旁脆弱的植被,一边检查防护林下的水管是否都正常工作。遇到简单的故障,就自己修理一下。

  老黄属于轮台县群星公司绿化大队的一员。021号水井房距离轮台县其实有200多公里路,队上的生活车每隔10天才会来一趟,队里还规定各井房不能串岗。沙漠中没有电视信号,也没有网络,陪伴老黄夫妇更多的,是难耐的寂寞和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旁,像这样的水井房总共有108个,每个水井房都驻扎有护林员看守。

  在护林员们的精心呵护之下,这条沙漠公路防护林经受住了各种风沙的考验,红柳、梭梭和沙拐枣等防护林植被,宽度由原来的50多米增加到百米以上,防护林植被面积自然增长了近万亩。

  正是因为有无数老黄夫妇这样的守护者,才有沙漠公路长久的安全畅通,才有沙漠中这样的绿色奇迹。

  驻村帮扶者牛利涛:

  以前的村委会是篱笆墙和沙土地,如今有了水泥地和太阳能路灯

  虽然已在新疆生活很多年,但33岁的牛利涛还是第一次来南疆。

  今年3月,作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组织人事处的一名干部,牛利涛与其他5名同事一起来到新疆和田墨玉县阿依玛克村。

  2014年,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要求,在全疆各级机关抽调20万余名干部,分赴万余个村和社区,开展为期三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

  中科院新疆分院党组响应号召,同年3月以来先后派出3批、累计27名领导干部进驻墨玉县加罕巴格乡巴西恰瓦格村和阿依玛克村。牛利涛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阿依玛克村共276户1270人,村民以农业为主,人均收入低,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

  “驻村以来,我们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人均收入为主要内容,利用自身的优势争取项目,以科技为引领,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道路。”牛利涛说。经过深入调查,根据阿依玛克村特点,工作组引入了“林下养鸡综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

  牛利涛说:“我们在村里首先选好示范户,然后统一建设鸡舍,统一供应鸡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我们还把农科院、畜牧院的专家请来指导村民。实践证明,这样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此外,工作组还在村里探索“林下种植维药”模式等项目,计划创办农村合作社模式解决就业难题。在工作组的帮扶下,村容村貌和文化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听说以前的村委会都是篱笆墙和沙土地,如今的村委会不仅有整齐的水泥地,还有6盏太阳能路灯,一到晚间,村民们都挤到村委会的空地上跳舞、打球和聊天。”说起这些改变,牛利涛很是高兴。

  8月底,牛利涛的驻村时间就到了。他说这段经历虽然短暂,但一定会令自己受益终生。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4日 20 版)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冷空气袭北方 降温4-6℃伴大范围降水
冷空气袭北方 降温4-6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