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四年前死了。爸爸生前最疼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妈妈病了......我把妈妈接回家......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留下的泪水。”四川凉山12岁的彝族女孩木苦依伍木的这篇三百余字的作文《泪》,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父母爱的渴望与无奈,也引来社会无数同情,让无数人动容,这篇作文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
随着作文引爆网友的热议,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的一份5页的调查报告称,从2014年开始政府就把木苦依伍木的五个兄妹纳入到了孤儿的专项基金保护,而且,政府对他们的关注也是持续的。因此,木苦依伍木家庭的贫困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至于作文是否有枪手代写以及其背后的种种复杂就没有必要去探个究竟了,否则,人们会被舆论所误导,会忘记这个12岁彝族女孩悲凉的命运,以及像她一样同样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查阅媒体的相关报道,在大凉山的村庄里,依然有“人畜混居”,7岁的小男孩,没洗过澡,没见过卫生纸,窗户是一层薄纸,一年吃不上三顿肉,烤火还得借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贫困地区。这里恶劣的气候、落后的交通,以及艾滋、毒品等几乎所有的贫困因子都浓缩在这里,也导致许多家庭崩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孤儿。
擦干最悲伤作文里的“泪”,需要我们找准该“泪”点的根本矛盾。物质生活的匮乏,并不是完全不可以接受。但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比贫困更可怕的是缺少爸妈的疼爱、缺少关爱,这种精神的贫困更令人畏惧。而这,也正是该篇最悲伤作文之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精神属于意识,物质为一,意识为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会反作用于物质。因此,面对贫困,面对孤儿,面对祖国的未来,我们需要辩证的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的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精准扶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到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察看时强调:“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国家的资金会向教育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基础教育倾斜。”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成长经历与他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少年儿童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增长知识学习技能,才能从根上改变贫困。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据中新网报道,2014年12月15日,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指出,中国现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这个数字,放在中国13亿人口的大家庭中,贫困群众的比例不算太高,但是,当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面临贫困的时候,贫困就是100%的贫困。扶贫,资金的支持也许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可是,像大凉山这样的贫困地区,解决当地“授人以渔”的问题,更为关键。(陈丽)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