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和我说过,中世纪研究的史料相对残缺,研究成果又复杂丰富,很多还登载在欧洲各国难找的小期刊上,所以每下一个结论一定要紧张和小心,甚至需要有一点“强迫症”的毛病,来回查看,这样才不会错过蛛丝马迹,譬如某个脚注提到的一篇文章。那是我头一次听人说,“强迫症”还可以有积极建设性的作用。其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都有一点轻微的“强迫症”,譬如考试写好卷子后总要来回看几遍,锁房门之后有时会拉一下确保锁住。与这样的紧张甚至“病态”心情相对照的,自然是做任何事情都马马虎虎差不多的精神,也就是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这篇小品里面写到的应付做派:“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胡适和鲁迅等人都曾经感叹过流行于我们传统社会的这种态度。
放松、随便、不走心,这些私生活中可以原谅的习惯和态度在现代社会治理和生产的要求之下都会成为不可饶恕的弊病,嬗变为疏忽、马虎、不负责任。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或者生产事故,事前往往有细微的迹象和苗头,甚至可能有非常明显的预兆,但是往往被有关人员看轻或者忽略。事后大家总是热衷于问责和检讨监管不力,忘却了更加基础的问题可能是我们历史悠久的“差不多”文化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可能也是为什么马克斯·韦伯这位社会学家在研究现代社会治理的时候刻意把文化和心态放到极端重要的位置。
韦伯对现代国家和企业内部的威权结构有系统的研究。他由威权合法性的建立和人们对威权的服从入手,探讨了社会组织的运作。在现代社会,劳工法律上的自由身份使他们免除了直接的暴力胁迫,不过他们为了谋生不得不服从雇主的安排,遵守公司纪律,按照指令和规则工作。他们在工作没有达到要求的情况下还会被扣除工资或者遭到开除。如果员工和公司之间仅仅是这样一种建立在冷冰冰工资契约上的威权和服从关系,员工与公司将完全没有情感联系,他们在心理上会严重缺乏安全感。当下在一些企业流行的临时工、合同工和劳务派遣制度大致就是这样一种缺乏温情的劳动关系。韦伯谈到,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在机械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之后不再关注企业的发展,甚至对整个社会的福利和安定失去兴趣,容易受到煽动家的劝诱和蛊惑。在这种情况下,差不多和马马虎虎的工作态度会成为常态,员工不会为了企业利益产生强烈关注和急迫感,更不会紧张和细心到出现“强迫症”的症状。
简单、直白、通常吝啬的物质利益驱动,按照韦伯的看法,只能建立缺乏稳定性的社会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对威权的服从仅仅是波动和表面的,也不会积极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中世纪欧洲研究过去有一个错误见解,认为限制竞争的行会组织以及行会人士之间充分的互助合作关系不利于市场经济和技术进步。而晚近的学术研究证明,拥有职业尊严和安定生活的中世纪行会人士不独极端重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而且在引进和发明新技术方面十分积极,是西欧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韦伯在谈到现代社会管理的时候还曾经指出,职员对体制的效忠和负责任态度有几个重要的原因,譬如破除封建传统之后建立的人人平等、任人唯贤、按照既定法律和规则办事的风气。此外,体面的薪酬、稳定的职业和优厚的福利保障也造就了他们对机构的忠诚感以及精细和专业的工作态度。韦伯在这里主要说的是西方官吏的情况,但是他也指出,相同的道理其实也适用于现代工商企业。
临时工、合同工和劳务派遣公司等制度在当下十分流行。这类的劳动关系不利于现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的稳定和顺畅运行。这些偏重考虑劳动力成本节约的做法对企业和对我们整个社会是否弊大于利?是否应该长期延续下去?这样聘请的员工缺乏长期打算,对所在单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会焦虑到夜不能寐吗?会以几近“强迫症”的坚持、敏锐和紧迫心情来对待手中的工作吗?
人性化地对待员工才可能促成他们精细和敬业的工作态度。(彭小瑜)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