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母婴

莫让网络之通成生活之隔

时间:2015-08-18  来源:北京日报  

  近日,一项对全球七个国家智能手机用户使用习惯的调查显示,中国有70%的用户睡觉时也要拿着手机或者放在身边。“寸步不离”的手机成为用户最忠实的伴侣和倾吐“树洞”,67%的中国人会对手机吐露自己“最深处的秘密”。

  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人们感受到了移动互联、便捷个性的妙处。但当其以近乎“侵略”的方式占据生活的时候,人们赫然发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无形的网络,好似一块强力的磁铁,引得大家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变身为“屏奴”、“失陪族”。逢年过节,人人忙着“抢红包”,冷落了身边的家人;好友相聚,各自忙着“刷屏”、“回消息”,冷却了本应热闹的聚会。当“躲入手机成一统”成为一种常态,真实的生活势必面对虚拟的消解,这显然已成为当下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对智能手机“欲罢不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弥漫在现代社会的无聊和焦虑情绪作祟。孤独和平庸,常常是人类最难以忍受的两种处境,当精神世界不够丰富,人们往往畏惧独处和闲暇时的无聊,只想随手去捡那些容易得到的乐趣,而手机恰恰填补了这片空白。自媒体时代,每天的新闻洪水般涌来,碎片化的信息分割着我们本就稀缺的时间;微博也好,朋友圈也罢,“刷存在感”的心理诉求,消解着人们对真实内心的应有关照,也把彼此间的感情表达变成一场“秀”。长此以往,“低头毁灭世界”恐怕将不再是危言耸听。

  人类发明工具、运用工具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心为形役,人为物役,无异于一种退化。辩证法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很多时候,“通”往往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隔”,智能手机打通了互联网世界的“奇经八脉”,但却隔断了我们亲近自然的热情,多读一本书的心绪,也隔断了我们与家人的陪伴,对自我的雕刻。人们对手机的普遍依赖,正是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脱节的表现。从更大的意义上看,丰富心灵、拒绝手机的“诱惑”,不只是每个人的私事,更是从整体上改变民众精神风貌的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细心经营。(侯玉婧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小宝宝如何表达对音乐的感知?
小宝宝如何表达对音乐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