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已经从*ST黑豹(600760.SH)正式摘帽更名的中航黑豹,无疑是保壳成功的最佳范本,除此之外,其更因为重大资产重组的预期,其或已成为备受市场关注的一只大牛股。 随着A股上市公司年报的披露完毕,对于众多挣扎在保壳边缘的ST企业而言,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而其中,在近期已经从*ST黑豹(600760.SH)正式摘帽更名的中航黑豹,无疑是保壳成功的最佳范本,除此之外,其更因为重大资产重组的预期,其或已成为备受市场关注的一只大牛股。 据中航黑豹2016年报显示,其当期营业收入117081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611万元,截至2016年12月31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44757万元。经过排查,公司2016年年度报告经审计的净利润指标涉及退市风险警示的情形已消除,也不触及其他退市风险警示的情形。 不过,据公司披露的年报显示,公司成功摘帽得益于公司资产变卖带来的非经常性损益。 虽然靠变卖资产保壳,但公司于2016年11月28日抛出的一份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才或是其“咸鱼翻生”的主因。 据上述重组预案显示,重组完成后,公司将成为沈飞集团唯一股东,公司主营业务也将由专用车、低速载货汽车及零部件转变为航空制造业,有望成为A股市场战机第一股。 战机第一股待露面 2017年4月11日,中航黑豹发布了《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下称《重组草案》),较其此前2016年11月发布的原预案相比,有较大修改。 其中,中航黑豹拟向中航工业、华融公司发行股份购买的沈飞集团100%股权的评估价格由73.1亿元调整为79.8亿元,发行价8.04元/股保持不变,发行数量增加至9.93亿股。根据证监会融资新规,修改募集配套资金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前上市公司股本总额3.4亿股的20%即0.69亿股。 此外,募集配套资金总额16.68亿元保持不变,中航工业、机电公司和中航机电分别认购11.67亿元、1.67亿元、3.34亿元。按募集配套资金发行股份不超过0.69亿股估算,认购价格不低于24.17元/股。 公开资料表明,沈飞集团成立于 1951年,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中国歼击机的摇篮”,是我国三代重型战斗机、四代中型战斗机和舰载机的唯一生产单位,兼具高壁垒和高成长性。 “公司重组草案已经向国资委备案了,正在等进一步的消息。履行完国资委审批程序之后,再往下走。”5月9日,中航黑豹证券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由于沈飞集团资产评估价格调升,调整后股本比我们之前预计的略高。” 对此,方正证券首席分析师石康日前认为,“募集配套资金发行价格修改后,中航工业、机电公司和中航机电仍继续足额认购,彰显了股东方对公司成长的信心。” 此前,2016年沈飞集团实现营收167亿元,归母净利润5.27亿元,实现收入和利润双20%增长。石康预计,“十三五”期间沈飞集团仍可保持20%以上增长,保守预计2017-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10亿元、260亿元、320亿元。 新华基金抱团进驻 随着保壳成功和基本面的改变,中航黑豹自然获得了众多嗅觉敏锐的资本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新华基金旗下多达8只基金抱团进驻中航黑豹,分别包括新华行业轮换、新华泛资源优势等,累计持股1036.7691万股。 其中,持股数量居首的新华行业轮换报告期末持股702.2985万股,较去年年末减持218.5万股,期末持股市值为23449.75万元;而新华泛资源优势在今年一季度则大幅加仓118.0709万股至175.8313万股。 5月9日盘后,广东一家私募机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股权转让概念股仍是A股超级牛股的“集中营”。特别是公司更换实际控制人,新股东“背景雄厚、旗下优质资产众多”时,业绩改善的预期强烈,股价上扬动力相当强。 与此同时,包括军工、借壳上市等在内的国企改革概念股,也从众多国改标的脱颖而出,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汇聚资金流入,推动股价大幅上扬。 此外,该私募机构人士还称,以现金资产或发行股份等方式收购资产,当“上市公司已有资产较为劣质,而收购资产相对优质、且收购价格合理时”或者“收购资产与已有资产协同效应显著、且收购价格合理时”,市场一般反应也较为积极。 特别是当“收购标的的净资产、总资产、营收、净利润”的比例占“上市公司原来净资产、总资产、营收、净利润”的比例越高时,“业绩改善预期及股价上扬”预期将更为强烈。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