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的地铁 ——中国轨道车辆角逐国际市场的故事 
中车长客的产品模型在波士顿模型车展上展览。 资料照片 近日,记者来到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车长客”)采访,看到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正在这里接受培训,他们是该公司美国春田工厂新招收的工人。 1995年,中车长客首夺伊朗地铁订单,成为中国最早“走出去”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如今,中车的产品已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铁轨上创造了“中国品牌”。 “连下四城” 4月12日,百度贴吧出现一则热帖:“厉害了我的国!中国地铁开入洛杉矶了!” 当天,中车长客签下了12.3亿元的美国洛杉矶地铁列车合同。 就在此前6天,该公司刚刚拿下美国波士顿120辆地铁加车订单。 中车长客对美国市场的跟踪,从2009年便已开始。2013年波士顿红、橙线地铁项目公开招标,中车长客随即“出手”。 “美国市场安全技术标准严苛。从我们精通的欧标到陌生的美标,一切几乎从零起步。”设计师赵国丹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根据美国标准执行的难点、风险点,技术团队逐条分析,边学习边研究,围绕643页的标书,制定出了涵盖设计、采购、生产、质量、售后等方面1.3万多个节点的技术投标方案。 “评标团”专家经过实地考察、组织答辩,最终得出结论:中车长客是我们从业以来看到的最让人震撼的企业…… “中车长客是中国地铁、动车组的摇篮。”该公司海外业务部常务副总经理曹然告诉记者,建厂60多年的技术积累,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高铁及城轨市场的蓬勃发展,使中车长客得到极大锻炼,技术水平迅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而且,企业拥有完整的产品平台,不仅能满足客户各种高难技术要求和多样化产品需求,还能凭借规模优势为客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2014年,首次成功登陆美国的中车长客,针对波士顿地铁线路特点为其量身打造新款地铁,添加全新的实时控制系统、车内外问题分析诊断系统、自动上车人数计算功能等,显著提升了车辆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这不仅使波士顿成为“回头客”,也助力中国中车陆续斩获了芝加哥、费城、洛杉矶项目。 两年多时间,中车长客在美国“连下四城”。 “日不落”团队 迄今为止,中车长客已出口车辆8000多辆,是我国出口产品数量最多的业内企业。尤其近5年,其海外业务爆发式增长,创汇近50亿美元。 面对如此战绩,曹然说:“高新技术和海外市场哪能信手拈来?这里面包含着各岗位职工数不清的汗水。研发人员把自己‘焊’在车厢、实验室、工作台上,驻海外职工抛家舍业,熬夜加班是常态。” 由于时差的关系,在美国忙碌一天后,正好到了国内公司上班的时间。中车长客海外项目团队一天24小时总有人在工作,因此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名字——“日不落”团队。 “白天开会,晚上干活,我们也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海外业务部的冯园因频繁出差,只能通过视频和1岁的女儿交流,每当有人问孩子:“妈妈在哪呢?”孩子就会指指电脑。 2016年麦加朝觐期间,长客职工自带食物,168小时坚守在车上值乘,使中国制造的麦加轻轨在7天连续奔跑中保持了零故障率,当地官员特意登车致谢。 巴西奥运会期间,中车长客地铁赢得了广泛认可,巴方盛赞该车性能出色、售后团队高度职业化且工作态度严谨,“展现出了中国制造业的力量”。 “这样一支职工队伍,是我们建设世界级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助推‘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动力之源。”中车长客党委书记陈孝敏说。 成为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 墨尔本地铁、悉尼双层电动车组、美国地铁、泰国列车……目前,中车长客正在生产的出口产品有10多种。 记者来到8000平方米的装配一车间时,30岁的生产调度员张志伟正与车电设计人员沟通“扬声器调整力矩”事宜。“首批波士顿地铁10月份交付,必须让它以最优状态出厂。”张志伟露出笑容,“我们希望能让世界各地的人都坐上中国制造的车!” 车间里摆着工人们焊出的书法作品“我为中国装备撑台”,这道出了大伙共同的心声。就在这个车间,前两天,中方员工和前来学习的美国春田工厂外籍员工搞了一场火热的技术赛。“看到我们的操作,美国工人很服气,对中国的工业能力非常认可。”车间主任刘永武说。 2003年,中车长客在伊朗德黑兰设了第一家海外工厂;去年,又在墨尔本建立了合资公司;预计到明年,该公司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春田工厂也将建成投产。 “我们不仅要向客户提供高技术水准的世界一流产品、从研发到维护‘全寿命周期’的优质服务,还要通过本地化制造、本地化用工、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维护等‘本土化’运作,积极履行海外社会责任,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利益共享、共赢,成为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曹然对记者说。 据介绍,中车长客还从国内引进了3家关键供应商到洛杉矶进行本地化生产,总投资超过3800万美元,为当地经济繁荣注入了新活力。这样的共享共赢机制,必将助力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开启海外市场新篇章。(中工网记者 彭冰 中工网通讯员 金万宝 郝鹏)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