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食品

食药类谣言怎么破?

时间:2017-04-28  来源:科技日报  

权威医疗信息有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被“二次加工”,从而披上谣言的外衣,脱离事实轨道。在提升公众“健康思维”这件事上,传播者需要做的是提供更多专业的“健康辅导”,要遵照规范的信息把关流程,避免造成偏差和失真。

腾讯新闻“较真平台”近日公布评选出的2017第一季度医疗健康类10大谣言排行榜,其中疫苗不安全、中国每年60万人过劳死、66%的癌症是因为运气差、喝酒脸红代表酒量好等均榜上有名。

“榜单根据谣言的重要性、迷惑性、传播性和危害性等传播维度,结合社交及搜索引擎关注热度、流量数据得出,一些反复出现的‘陈年老梗’上榜,可见公众对核心事实的认知仍待补位。”腾讯网副总编辑李天亮说。

的确,大多数人似乎都有这种感觉,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食药行业俨然已成谣言重灾区,各种虚假信息此起彼伏,可谓按下葫芦又起瓢。食药谣言缘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公众该如何面对,未来这种谣言是否会一去不复返?

信息真空 使得谣言乘虚而入

“食药类谣言为什么反复出现,是因为其符合‘陌生的’‘重要的’这两个要素,食品和药品行业很多都是新东西,公众对其并不是很熟悉,再就是和自身健康相关,因此格外重视。”长期从事食药类报道的资深媒体人洪广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就食药类谣言产生的机制,洪广玉曾做过专门的采访,中山大学一位老师在做过研究后表示,所谓群体性谣言的产生,往往有时代背景,这个时代背景就是社会变迁。

“这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现在的时代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其中很重要的变化就是,食品药品工业开始腾飞,食药品工业的产生孕育了很多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大部分人目前只接触这些产品,并不知道这些产品是怎么产生的。农业文明判断一个东西,看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工业文明,很多东西没有见过,往往就猜测,用自己的知识解释不了,就产生了信息真空,谣言就来填补信息真空。”洪广玉说。

因此,洪广玉认为,辟谣需要理解这个时代背景,现在出现很多新的东西,而用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无法解释,这就需要专家和大众传播从业职有这种意识,告诉公众新的食药品技术、新的产品是怎么来的,从而减少公众疑虑,让谣言没有产生的空间。

虚假信息比疾病本身危害更大

上述榜单中,位居首位的便是“疫苗不安全,中国孩子应远离疫苗。”对此,较真专家指出,这是典型的哗众取宠,疫苗破坏免疫系统一说,纯属造谣,疫苗带来的益处远大于其风险。

“的确,虚假信息产生的危害往往大于疾病传播本身的危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说,什么是虚假信息? 虚就是不科学、伪科学;假就是与事实相悖,颠倒是非。其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谣言,第二种是认知问题,第三种是随着科学进步被证伪的信息。

曾光认为,认知层面的问题最值得关注和解决,因为医疗类谣言多与健康、疾病、死亡挂钩,更易引起民众恐慌形成大量传播。诸如SARS、

日本福岛核泄漏、2013年乙肝疫苗事件等,虚假信息导致不安情绪大面积蔓延,而恐慌感又制造出新的不实消息,形成恶性传播循环。

为什么会产生认知偏差,为何真想的传播总是面临着重重阻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表示,从“风险社会”的认知建构剖析,医疗卫生类舆情事件的特点是:围观性、暴力性、反转性、非理性。

马凌指出,风险社会有三个特点,分别是知识化、网络化和媒介化。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的拐点上:“就医学水平来说,我们处在医学社会最好的时期,但就心理不稳定以及风险感来说,我们处在历史上最高的时期。”在风险社会中,公众对政治、经济和科学的功能与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对信息更为关注,因此为谣言的泛滥提供了基础;而恐惧、焦虑、不信任已成为普遍社会心态。

而要化解谣言,则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最有效的解决路径是:发展健康传播,普及专业健康及医疗卫生知识,从而提高社会整体对风险的认知;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比如较真平台,不仅鉴别谣言,还告诉大家判断的方法及关键点;助推权威信息,在关键时刻,政府包括负责机构必须起到助推作用,不应该让其自由泛滥。

因此,曾光指出,在传播闭环上,无论在信息发布、加工,还是解释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信息纠偏者及把关者——专家。而且这些专家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如负责该项工作,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掌握监测数据和动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通晓国际共识;无商业利益和偏见。

公众“健康思维”需提升

“前段时间,看到有媒体报道疫苗出现问题,我就没再给孩子去注射疫苗了。”记者身边的一位朋友说。

像这样的公众似乎不在少数。涉医信息,尤其是当涉及疾病诊疗的信息被谣言所侵,医生的专业意见传达不出去,患者也会产生抗拒心理,严重时甚至会贻误病情。对此,有专家指出,这类由于信息误传造成的悲剧并不鲜见,根源在于与生命安全相关的事实权重高,但专业传播门槛也高,正确的知识无法有效抵达认知。

“由此看来,公众‘健康思维’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权威医疗信息有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被“二次加工”,从而披上谣言的外衣,脱离事实轨道。在提升公众“健康思维”这件事上,传播者需要做的是提供更多专业的“健康辅导”,要遵照规范的信息把关流程,避免造成偏差和失真。

毛群安指出,判断信息是否科学、权威、准确,应有一个大致标准:首先,要有内容出处。如果要传播得更为可信,必须要告诉公众信息来源;其次,要有时间来源。医疗标准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信息是从诊疗规范还是专业机构标准中得出的,必须要标明时间来源;再就是要弄清楚信息覆盖的人群。当信息传播对象是特定人群,或者某一类专业人员时,如果传播范围没有把控好,可能无形中就误导了公众。

“的确,不得不说,媒体、尤其是当前火热的自媒体,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某种程度上对谣言的传播似乎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要消灭谣言,媒体人也要努力。”洪广玉说。

如上述谣言中,“中国人的煮饭方式吃进最多砒霜”,这就是典型的夸大其词。事实上,符合标准的大米无论用何种方法煮,无机砷只会减少不会增加,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极小。因此,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发起人刘哲峰表示,净化舆论环境刻不容缓。(记者 付丽丽)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必胜客陪你在豫过年 致敬城市守护者,必胜客送上暖心年夜饭
必胜客陪你在豫过年
必胜客郑州非遗牡丹瓷餐厅致敬传统文化, 创新演绎“西餐厅里的中国年”
必胜客郑州非遗牡丹瓷
40天热销10万多单外卖,解家河南菜为“品质外卖”下足了功夫
40天热销10万多单外卖
南湾鱼咋还不上桌?我来带你揭秘……原因真不简单!
南湾鱼咋还不上桌?我来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