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迎来武坛盛世。2016.10.16日上午,北京武协民族武术社在牛街法源寺门前广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活动,此次活动一方面是给喜爱民族武术的民间人士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举行了民族武术社的换届选举仪式,新增补三名年轻的副秘书长并延聘了三名元老级武术顾问,形成新老共营的局面。

图为民族武术社领导层合影
一进入场地便发现现场聚集着老中青三代人进行着亲切友好的武术交流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天真烂漫的孩子了,从一招一式,基本功来看一点都不输给大人。到了汇报表演时刻更是变了一副模样,一个个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稚嫩的眼神中透着一股子练武人英气。

图为武术队集体表演

图为张镌文与五岁小成员

图为姬昊、薛文单人表演

镜头移向另外一边,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传承。武术的传承既是功夫、技术、更是文化和精神。牛街武术可追溯至宋朝,许多来自中亚的穆斯林信徒逐渐聚居在北京牛街,牛街成为北京最大的回民聚落,习武风尚浓郁。当时在牛街流传的武术流派很多,通背拳、查拳、弹腿、六合拳、摔跤等都曾经盛极一时。明代黄宗羲的《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更是最早出现了有关通背拳“佑神通臂最为高”的文字记载。

在场的民间武者均迫切地希望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将武术传播出去。现场的习武氛围及其浓郁,而这也是经过牛街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的成果,民族武术社的代表人物张斌先生这几年更是一马当先接过重任,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大力普及、教授牛街白猿通背拳,使得武术社的发展又迎来了一波春天。

图为副社长王祖金在为孩子们讲解
牛街民族武术社重在推广武术。其在推广期间秉承了国家体育总局 “十三五规划”创新与传承兼顾原则、健身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大力推进民间武术传播事业,在近几年开办网站(http://www.bytbq.cn/)和微信公众号,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性进行白猿通背拳的民间普及工作,或以健身为目的或以传统武术的传承为目的。

图为张斌先生展示牛街白猿通背拳
据了解,自2014年3月通背拳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激起了广大民间业余爱好者的浓厚兴趣,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士慕名前来加入到白猿通背拳的大队伍中,并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盛况。


图为副社长张树元

图为副社长邓长洪展示欺离棒
中国民间一直流传“走八卦,揉太极,打通背”这么一套说辞。在现场我们从武术社秘书长张斌先生那里了解到,除了实战性突出以外,牛街白猿通背拳素有一套“活背八法”,这“活背”既是牛街白猿通背拳的入门基本功,也可做为强身健体之本,其松肩活背的功效对于城市疾病肩周炎有奇妙的治愈之效,每日加以操练,一段时间后精神矍铄,病可自愈,老少皆宜。

图为牛街第六代传人展示活背八法
经过武术社各位同仁各方面的努力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牛街白猿通背拳的发展大有改观。民间对白猿通背拳热爱的呼声也渐渐响起,有五湖四海的朋友,有近在北京的友人,应广大爱好者的要求,民族武术社秘书长张斌先生首创 “通背公益微课”,专门针对白猿通背拳感兴趣的、初学的朋友,在微信上进行无偿授课。(添加“tongbeiketang”注明“学习通背”)在此,我们也相信白猿通背拳这一古老而又优秀的拳种,能够在民间传统武师的坚守下蓬勃发展并发扬光大!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