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非遗普遍面临断层 传统文化的"脐带血"如何保护

时间:2016-03-09  来源:文汇报  

 

  在高校教师看来,“研培计划”既有“非遗传承人群”进高校学习文化通识的作用,也可以让高校里的“非遗圈外人”通过与他们交流,进一步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非遗传承人老化这一议题在全国“两会”上被再次提出。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用数字证实非遗面临普遍断层、后继无人的困境:截至2015年8月,已公布的四批198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有250位去世,占比近12.6%;1979年至2006年评出的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已离世73位。

  有专家提出,探索团体传承制度,防止“人走技失”为当务之急。日前,文化部在2015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宣布,将于今年全面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把“非遗传承人群”送进全国57所高校,不定期接受文化通识教育。该计划第一次提出“传承人群”概念,把以往单纯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扩展为团体传承。按计划,今年全国将有近2万人次的“非遗传承人群”,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

  “非遗是一个民族稳定的文化DNA。有了它,我们便可知道‘我是谁,‘我从哪儿来,,知道自己能以何种方式更容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俗专家鲍鹏山说,“计划启动,意味着非遗保护工作逐渐深入人心。但要谨记的是,非遗如同传统文化的‘脐带血,,无论世界怎样变,这袋‘脐带血,都该纯正如初。”在他看来,用当代的文化教育、审美体系来提升古老技艺传承人群的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古与今、中与外的碰撞中,如何能做到不失其本、不忘初心,是个亟待厘清头绪的严肃命题。

  作为去年先行试点的高校之一,上海大学曾接待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近60名学生。在与这群16岁到70岁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非遗”老师们千言万语汇作一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保护理念:首先确保“不能从马背上跌落”

  给藏族唐卡的传承人传授素描、色彩、透视等西方绘画基础技艺,这合适吗? 相似的辩论几乎与全国各大高校的研培同时铺开,在其他大学,向泥塑传承人传授西洋雕塑的基本法则;要求纺织类非遗传承人将最时髦的卡通形象编织到自己的土布上;公开反对音乐类传承人使用工尺谱,甚至要求他们改成美声唱法……这些质疑的发声者认为,如此培训是对非遗的一种改造。

  上大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岭山拿出一份“果洛培训班课程方案”,“强基础、拓眼界是教学宗旨。”他说,“比起世代相传的非遗技艺,高校内一个多月的研培计划不至于让非遗‘变异,。同时,随着青年人群的加入,非遗传承者中有过学历教育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现代社会,我们没理由、也做不到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学习新知识、了解外部世界相对立,甚至隔绝开来。”王岭山说:“秉承传统,不失其本”是培训的首要理念。

  据此,培训课程除了设置图案装饰、色彩装饰、平面构成等西方美术基础理论,还有大量花鸟白描、白描淡彩、工笔重彩创作等由国画技法传授的绘画基础课程,且美术基础课与绘画基础课时比例为28比40。所谓“唐卡传承人学习西方绘画技艺”的描述并不尽然。基础课之外,非遗传承人的40课时社会考察也中西兼容、古今并蓄。“带他们参观博物馆,听听艺术讲座,看看创意产业园区是怎样运营的,绝不是要‘乱花渐欲迷人眼,。相反,让这些第一次走出家乡的非遗传承人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更会明白自己能在何处与众不同,促进他们更自觉传承发展手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上大美院老师毛冬华看来,飞速前进的社会就像一匹驰骋的骏马,“非遗传承人群”仿佛骑在马背上,若要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首先就得确保自己“不从马背上跌落下来”。

  学术立场:民族DNA才是研判标准

  让高校的讲师、教授来指导也许处于他们专业盲区的非遗传承人,这是一部分学者的又一层忧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表明态度:“既然是遗产,就该站在遗产学的立场,对非遗作出遗产学的价值研判。树用尺度,米用斗量,研判非遗的标准不是美不美,而是真不真。”

  对此,中国非遗研究保护中心原副主任田青有番类比,他请学术界注意从《诗经》 到唐诗,再到宋词、元曲的变迁,古诗词并非一成不变的,为什么从没有人指责古诗词被异化了呢?“因为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民族审美标准、民族的文化情趣。所有古诗词的变迁,都是在本民族文化根基上的发展,也就是说民族的DNA没有改变。”田青说,就像父子、母女之间,虽基因不变,但外在容貌很难完全复制。非遗传承即是如此,学界的评价、研判体系当透过表面看内涵。

  以上大试点的培训班为例,毛冬华与丁蓓莉两位老师负责的综合创作课上,唐卡、羊毛毡的传承人们以画品、绣品等方式把作品搬上了白布环保袋。内容还是民族的图腾,只是载体改变了,表现形式从平面到立体,你不能说这些环保袋就不是非遗的浓缩。事实上,当黑陶、酥油制品的非遗传承人在各式艺术讲座上见到竹制的杯套、东阳木雕的窗格、羊毛毡制的提篮等等,这些曾深藏在大山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非遗传承人灵感被激活,他们当即表示,自己的手艺完全能与现代化的生活融合,能在日常生活中振兴,而无需更改任何DNA。

  传承职能:“以人为本”才能生于民间

  有人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来褒扬非遗阵地的坚守者,他们担忧,一旦让未经世事的年轻传承人见到外面的世界,他们还能不能回到最初的地方,安心完成最初的使命?

  “与其担心他们受不了外部的诱惑,为何不想方设法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把家乡变得更好?”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金江波觉得,“人人向往更好的生活,无可厚非。不能因为传承榫卯技艺,就要求传承人只能居住木结构的房子。”以人为本,顺应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充分发挥非遗在带动就业、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非遗才能在当下生存于民间。

  “把非遗推向市场,更多的是推向全中国,走向世界,并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无疑,这也是“研培计划”的意义所在。金江波说,做非遗的核心是人,“可以说,‘研培计划,不仅是‘非遗传承人群,知识学习的课堂,也是他们实现理想的‘梦工厂,”。培训过程中,传承人们被带进创意园区,普及知识产权课与自主创业相关知识。“独木不成林,非遗若能成生机勃勃的一片树林,那么,创业何乐不为?”非遗应当活在博物馆里还是公众生活中,答案显而易见。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脉, 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助力文化传承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燃传统文化生命力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签约仪式 商都历史文化区将进入建设阶段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