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国学大师讲文学,“任性”有理!

时间:2016-03-16  来源:北京日报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著述80余部,1700万言,却没有留下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一部《中国文学史》昨天正式面世,扭转了人们的固有看法。

  《中国文学史》原是钱穆的讲课笔记,由钱穆的学生叶龙记录整理完成,尘封60载后才获出版。随着这部书的面世,尽显一代国学大师的文化操守,而其对文学极具个性的论述,更引发当今学者的反思。

  独见:

  杜甫诗作高过诗仙李白

  钱穆《中国文学史》共31章,他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共计12万字。讲稿出自上世纪50年代,是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的讲课记录。

  叶龙回忆,钱穆讲《中国文学史》,自言是以“死者的心情写死者”,亦即以悲凉的心情写死去的文学。前一个“死者”是指钱穆面对“新文学新生,旧文学已死”的文学环境,满心悲凉;后一个“死者”是说香港殖民地色彩浓厚,西方文明滚滚而来,中国传统文化更难有立锥之地。

  但钱穆在悲凉的心境下讲古代文学,却讲得个性十足,妙趣横生。比如他对建安文学的重新评价,具有独特创见。他对曹操评价很高,《短歌行》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认为是一首普罗大众的平民诗,轻松而又亲切,并认为“后来的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三军,他作的《出师表》,亦如与朋友话家常,学的是曹操。”

  和其他文学史更注重严谨不同,钱穆评价名家简直活灵活现。他说“孔子之伟大,正如一间百货公司,货真而价实”,他点评历代文人,说陶渊明性格如虎,其诗更为可爱。王维是居士,杜甫是读书人,李白则是喜欢讲神仙、武侠的江湖术士,属于下层社会。不仅如此,钱穆把“知人论世”作为评价中国文学史的重要标准,认为作者为人的价值比作品更重要。对于“李、杜”齐名说,钱穆认为杜甫为高,因为杜甫的精神人格与时代打成一片,与历史发生了密切关系。

  幸存:

  课堂笔记被学生珍藏60年

  这份讲课笔记,钱穆的学生叶龙珍藏了60年。今年已88岁高龄的叶龙,专门研究清代桐城派,退休前是香港能仁书院院长。《中国文学史》特邀策划、深圳记者刘悠扬回忆,她是通过朋友结识了叶老,2014年初她到位于香港青衣岛的叶老家中做客,才得知他一直珍藏钱穆当年讲授《中国文学史》的课堂笔记,十几次搬家都不舍得扔。

  “笔记本是简陋的牛皮纸封面,窄窄的横行,像是算术本子。”刘悠扬说,叶老的字迹端正、秀气,不太像男孩子写的字。他能把钱师所讲全部录下,不仅因他独创了草书,写字极快,而且因他是江浙人,钱师讲的无锡国语,他百分百能听懂。“叶老还告诉我,在新亚书院上学时的课堂笔记要打分,当时他就得了最高分。钱穆后来有各种演讲,经常叫他去帮做文字整理。”刘悠扬说。

  刘悠扬还听叶龙回忆,在新亚书院,钱穆曾开过两次《中国文学史》课程,一次是1955年秋至1956年夏,一次是1958年至1959年。每次一讲就是一学年。从中国文学的起源一直讲到清末章回小说,自成一套完整体系。但因时局飘摇,钱穆始终未能将讲稿整理成书。

  但叶龙幸运地留存了这些讲稿,更留存了关于恩师的许多记忆。钱师身为校长,但授课绝不马虎,事先做足了备课的功夫,每次来上课,必带一叠卡片,最少也有三四十张,上课依卡片资料逐页讲述。就算讲同一门课,不同时期也会有诸多不同。叶龙说,钱穆会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最新发现、最新思考添加进来。“有的教师一本讲义用一生,退休以后再出版。钱先生不会,他不停地备课,很用心。”

  出版:

  大师有疏误老编审纠错

  《中国文学史》讲稿此后在《深圳商报》进行了连载,“叶老是个老派文人,活在过去时代,有作品发表,他也认为第一时间应该给纸媒。”刘悠扬说。连载进行了约50期,每期一千多字,总共发表了书稿的一半左右,这对叶龙来说如同完成了一桩人生大事。  

  其间,叶老又获意外之喜。华夏盛轩图书副总编辑张万文回忆道,2014年3月底,他陪作家阿来到广州领奖,后来参加一个朋友饭局,席间得知《深圳商报》正在连载钱穆的《中国文学史》,立刻决定要出这本书,“太好了,我们要马上联系叶先生。”

  张万文打通了叶龙的电话,老先生听说出版意向后,特别激动。叶龙随后分三批交付整理稿,稿纸誊写,繁体竖排,全是他一笔一画写的。书稿整理、校订历时一年多,几位老编审、学者更被请来给钱穆挑错。

  胡双宝是北京大学出版社资深编审,今年84岁。“钱先生对于所讲的问题烂熟于心,但难免临时有一些疏误。”他说,而且记录人的记录、按语也有一些错误。比如《第八篇 楚辞(上)》,里面讲“二南”时,提到陈国的位置。原稿写的是“桐柏山的东南方即陈国”。胡双宝审稿后提出位置有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桐柏山的北面即陈国”,并给出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为证,还亲自为这一条做了注释。

  学界:

  个性文学史如今难再现

  《中国文学史》个性十足,让今天的学者感叹这样的文学史已难再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他不欣赏思想上大一统或追求发行量的通用教材,而更喜欢钱穆这样“自作主张”的文学史。“在我看来,每个从事文学研究的好的学者,都应该在心中或口头有一部自己的文学史。”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认为,《中国文学史》简单的寥寥数语,详尽的则细细考论,对均衡不甚讲究。“作为学生的课堂笔记,误听、漏记也总是难免。要是拿专著的标准来衡量,会觉得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他认为,但笔录有笔录的好处,老师在课堂上兴到之处,常常会冒出“奇谈妙论”,见性情而有趣味。

  在学界看来,该书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好处恰恰在于它活泼、亲切,可以作为导读、助读,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更是直言不讳,现如今,满目都是正襟危坐的文学史,这种有个性的文学史倒是越来越少了。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6年移居台北。1990年逝世于台湾。其重要作品包括《国学概论》《国史大钢》《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脉, 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助力文化传承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燃传统文化生命力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签约仪式 商都历史文化区将进入建设阶段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