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互联网时代致敬传统文化:互联网和传统文化"屏"上共生

时间:2016-03-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获得旺盛生命力的不仅只有那些新兴的产业,曾经被冷落一时的传统文化也在这个时代获得了复兴的机遇。这种复兴,一方面来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对文化身份、文化归属感和文化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来自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为传统文化的时代感提供了实现基础。事实上,在今天互联网已经与传统文化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

  在白天忙碌紧张的工作之后,也许你想听一首古诗静静心,那么你可以在手机上装一个提供有声古诗朗诵的应用软件,或者关注一个提供相关服务的微信公众号;闲来无事的时候,也许你想练练书法,却苦于手边没有纸笔,那么你可以装一个用手指就能在移动终端上书写的软件;也许你爱好文玩收藏,却短于欣赏、了解和购买的渠道,那么你可以在网络拍卖平台上,在多家拍卖行、典当行及画廊进行浏览和竞拍……

  2015年,中国网民已达6.7亿人,而数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道》显示,71.2%的中国网民会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网络已经成为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目前网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软件,涉及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传统戏曲、中国建筑、传统医学、民间工艺等诸多领域,提供的服务包含资讯、游戏、电商交易、教育、医疗等多种类型。

  “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获得了一种新样态,它既是被传播内容,也是传播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谷卿说,“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和信息元,极具开发价值,而开发、激活和重启传统文化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文化传播也必然要考虑到终端及其用户的接受习惯与体验。”

  数握显示,在使用传统文化应用软件的用户中,传统文化资讯浏览是用户主要的需求点,占比达61.2%,传统文化应用工具及教育学习则分别位列第二、三位。此外,在用户的年龄分布上,26—35岁用户的占比超过40%,36—45岁的用户占比为24.3%,也就是说,“80后”占比远远领先于其他年龄层的用户。

  “文化是从社会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脱离了生活环境的文化必然无法生长,传统文化要更好地传播,就必须生活化,而互联网恰恰是将其生活化的重要载体。”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说,“比‘80后’更年轻的‘90后’‘00后’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全新的传播方式,互联网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

  触网要避免过度商业化

  虽然传统文化应用软件涉及领域广泛、服务类型多样,但从数据看来,用户的使用满意度却并不高:用户中,对产品使用体验表示非常满意的占比为9.1%,表示“一般”的占41.3%。69.1%的用户认为当前相关服务商对传统文化生搬硬套,产品缺乏内涵;同时,网络平台杂乱及传统文化信息错漏也成为密集的“槽点”。

  业内人士分析“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所处的困境时指出,产业当前的总体状态是缺乏规模性的行业生态,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发展处在探索创新阶段,行业生态尚未成型,各服务商在产品的研发创新及运营上均未成熟,从而给产品在市场普及和推广上带来阻碍;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互联网原本在学科属性和发展逻辑上就有很大的分歧,这两个领域的结合虽然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也对相关从业者的专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行业人才的匮乏恰恰是造成当前发展令人不甚满意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社会发展越快,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就越大。然而,另一个隐忧也在新的发展形势中逐渐浮出水面——触网之后,传统文化在网络平台的商业化在所难免,一定程度上的商业化固然对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日常生活、得以有效传承和传播有所增益,但过度的商业化,则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背离和破坏。

  “传统文化能否普及、普及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统文化能否回应当下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能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些问题靠老百姓自发读读三字经、上上国学培训班是解决不了的,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固有的、本质的内容必须存在,没有了这些,传统文化就不成其为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说。

  这不仅是一趟顺风车

  顺历是一款集日历、万年历、罗盘、黄历天气、农历、法定节假日、日程提醒、备忘记事等功能于一身的生活日历类工具,依据中国传统的择吉文化经典《钦定协纪辨方书》和《玉匣记》编写而成。在“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应用上,顺历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择吉文化,同时也通过互联网渠道为用户打造了融合择日参考、日程提醒等功能的工具,截至2015年底,顺历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下载安装量已经超过了2000万,而在互联网上,类似顺历这样受到老百姓欢迎的“互联网+”传统文化应用软件还有很多。

  “互联网+”传统文化应用软件的火热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趋势?《2015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道》的数据足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大部分手机网民持乐观态度。其中持“非常看好”及“看好”的手机网民总占比达到了68.4%。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在其他领域的成功融合转型的事例,用户对“互联网+”的推动普遍持积极态度。

  而如今,从该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不难得出的结论是,单说传统文化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显然过于偏颇,事实上,互联网产业在传统文化传播的基础上,也正在生发出许多新的枝叶,赢得了更多用户,使得其自身规模更加壮大。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正在形成相互依存的共生生态。

  业内人士指出,相较于“互联网+”餐饮、出行等领域的火热现状,“互联网+”传统文化领域的行业参与者仍然偏少,但却处于蓝海状态。随着“互联网+”政策的推动,以及国民对传统文化需求的逐步上升,行业将迎来更多资本和创业者的关注。在工具应用以及资讯提供的细分领域,互联网服务厂商将以传统文化为中心,进行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随着线上、线下各种渠道的整合,传统文化产业中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正在慢慢打通, “互联网+”传统文化与社交、餐饮、出行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或将持续产生新的业态。同时,在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进行整合之后,“互联网+”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营销和销售也将更加多元化,传统文化产业将迎来新的升级。“互联网+”的链接,将使得部分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分配,传统文化形象也将更加贴近用户,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及传承。

  互联网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以版权经济为核心。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国内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布局传统文化相关领域,包括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电影电视、手游等内容领域及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如内容制作、演艺明星、衍生产品等。未来,基于知识产权的用户运营模式也将在“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内容产品的质量将成为决定产业和市场发展水准的关键。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脉, 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助力文化传承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燃传统文化生命力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签约仪式 商都历史文化区将进入建设阶段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