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艺术家杨亦呼吁榫卯结构“申遗”

时间:2016-03-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合肥3月28日电 (成展鹏)截至目前,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近日,15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青年艺术家杨亦呼吁:榫卯结构“申遗”刻不容缓。 

  杨亦向记者介绍说,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古代连接两个木件的结构方式主要通过榫卯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但看上去严谨稳固,而且还有奇妙的装饰作用。可以说,榫卯结构是我国工艺文化精神的传承,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代,历史比汉字还要悠久。榫卯工艺是堪称媲美京剧的中国国粹,不仅外形精致唯美,而且遵循力学原理,实用性极强,不易锈蚀又方便拆卸。如今再来看这些经典榫卯结构的工艺,仿佛重温了惊艳世界的中国之美。 

  杨亦早年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设计专业。自2003年踏入舞美设计界,先后担任了大型实景演出《又见五台山》、《“变形金刚”中国大展》、电影《唐山大地震》等多部著名舞台和影视作品的美术设计和制作总监。  

  除了美术设计师之外,杨亦更看重自己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古典建筑保护者身份。

  自2000年起,杨亦便开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到对中国古典建筑的“拯救”。当时还是艺术学院学生的他,利用假期走南闯北,自费对中国古建的代表性作品做精确测量,然后再运用微缩模型的方式将其留存。与一般建筑模型不同的是,杨亦设计和制作的古建模型严格按照原始数据比例微缩,大到梁柱,小到描金,几乎每一个工艺细节都与当时修建这座建筑时一模一样,于是便有艺术评论家给他的作品起了个学名——立体建筑文献。 

  据杨亦介绍,榫卯结构不仅在形而上方面体现了“以柔克刚”的中国哲学思想,也开启了框架结构的先声。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柔"的力量。 

  把中国古建保护和传承事业当做自己家事的杨亦,一直在为卯榫工艺申请世界级“非遗”奔走呼喊。他担心诞生于中国的榫卯结构被周边国家的古代建筑普遍采用,很可能再次发生被别国“抢注商标”的事件。  

  “申遗”毕竟是政府层面的行为,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逐步推动。”但杨亦会一直为此呼吁奔走。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透过榫卯结构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完)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脉, 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助力文化传承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燃传统文化生命力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签约仪式 商都历史文化区将进入建设阶段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