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十大人民艺术家·郭石夫

时间:2016-04-28  来源:互联网  

 图片1.jpg 

【郭石夫艺术简介】

  郭石夫,一九四五年生于北京,祖籍天津。以大写意花鸟画享誉画坛,并兼擅山水、书法、篆刻、诗词及西洋绘画等,于戏曲上造诣尤深。

  郭石夫先生的花鸟画博综集粹、渊源广大。其画风沉雄朴厚、古雅刚正,磅礴而不染犷悍之习,洒脱而内具坚贞之质。凡一花片叶、寸草泰石,莫不深合理法,备极情态,实为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树立一代典范。

  郭石夫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中国国家画院、清华大学、荣宝斋画院郭石夫工作室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

图片2.jpg

  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积弱向世,经济上的虚弱导致文化精神上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增长迅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似乎在经济迅速发展中找到了更多的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得到了空前强化,民族意识也在不断觉醒,中华民族的复兴正在整装待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纪里可谓踌躇满志。可以说,我们正处在民族及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图片3.jpg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与形象显现,也在新的时期焕发起了勃然的雄心。由于世界技术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信息沟通和距离界限的突破,世界各民族在今天史无前例地可以近距离地相互打量与交流,而在技术经济的整合过程中,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与民族影响力的象征。文化价值观的融合与消长其实是一种文化能力及价值观的竞争,这种竞争在世界越来越走向融合的过程中,既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威胁,因为文化安全与文化利益也是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重要方面。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现在或者是在以后更长的时期内,正在展示其文化的当代雄心。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来讲,其发展与进化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与形式,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其相应的典范与经典,正是这些典范与经典丰富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与发展的生动形态。中国艺术品市场作为中国文化外化的一种形式,由于其特有的价值特征及市场化特性,是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展示竞争能力的重要窗口,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基于这种认识,文化部、北京大学等有关政府及研究部门,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中的典范与经典这一重大的标志性问题,展开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及其案例研究》这样一项研究工程。该研究工程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认真地规划,深入地研究,力争将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典范人物与经典作品发掘出来,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规模,从而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中国艺术的当代精神,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鼓劲加油。

图片4.jpg

  1.东方既白:世界文化中心东移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不仅仅是艺术品资源大国,更是市场大国。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加,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得到扩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京无论是从其影响力还是规模来讲,都已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这既是世界文化中心东移、中国文化消费能力增长迅速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魅力与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结果,也是近几年中国概念由制造业导向经济,进而导向文化的生动写照。这种趋势会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繁荣强盛的中华民族的身后,站立的一定是一个强大而又迷人的文化巨人。因为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支持,再强大的实力也只是一种物质的叠垒,难以支撑其走得更深,更远。

图片5.jpg

  人类与文化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处在一个生态化的状态之中,不同的文化之间都存在一种竞合关系。每种文化都需要一个发展的空间,每种文化的发展与进化都需要足够资源的支撑,而在现实的世界中,空间与资源恰恰是有限的,由此产生的问题便是,不同文化的生态化生存一定是通过竞争、合作以及相应的竞合状态而存在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格局的形成也都是不同阶段下、不同文化间游弋、竞合、发展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价值性不强、核心稳定性不高的文化种类就会逐步失去其独立性,并一步步地被同化,成为别的强势文化的组成部分,当然,其应有的文化价值也会解体与融化,而文化的消解是一个民族走向解体的前奏。

图片6.jpg

  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最为悠久而又连绵不断的文化传统。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文化虽然经受了众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洗礼,但其博大的价值体系与稳固的系统总是在不断的竞合生存中保持了其独立性,并不断地壮大。在中华民族最为危急的几个历史阶段,文化的延绵力量为中华民族走出危机、远离灭顶之灾提供了足够的耐力与智慧。可以说,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坚强的生命力与融合力,而这种力量在当今世界关于空间及资源的竞争生存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前几十年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是一个发展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就是一个资源的问题、一个能否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与环境支撑的问题。当然,资源并不是一个自然化的概念,它除了包括自然资源之外,还包括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看起来属于软资源的战略性资源。未来,我们所面对的是文化的战略竞争,这种竞争将是以文化为核心的战略资源及地缘文化影响力的整合。

图片7.jpg

  2.中国文化精神正在崛起

  通过分析与研究中国艺术的百年史,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利用自己的坚韧与智慧去不断捍卫与丰富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文化精神,同时,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贯穿在中国艺术百年发展的红线延伸的向度中,如何站立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地平线上,而不是迷失于物欲长成的森林中;如何理解中国艺术审美在推动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不断走向人格的独立与精神解放的统一等重大的学术及现实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世纪课题。对此,我们必须做出回答。这种回答是百年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回音。

图片8.jpg

  当文化的自信随着国运的强盛而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之时,文化这个曾经被政治边缘化的附庸,才逐渐走向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在经历了是点缀还是战略的考量后,人们更多地发现,文化精神才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灵魂。似乎在一夜间,文化精神成了一个标签,被贴得到处都是。但对于什么是文化精神,如何分析与认识文化精神,却鲜有人涉猎。

图片9.jpg

  中国艺术的精神无论如何变迁,都要以传递文化精神为要旨,这种文化精神不是历史的僵化概念,而是一个与时代精神同步的过程,让我们时刻观照自己、观照社会、观照审美的精神家园。作为研究者,我们关注艺术本质创造论的精神特质胜于关注形式化的语义与风格,关注艺术的文化精神性胜于关注程式的技术与技巧。虽然这些对于中国艺术的创作都非常重要,但在艺术水准的评判标准中,从来就没有什么先验化的准则,更没有高人一筹的艺术形式,有的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时间的流水去打磨精神的硬度。历史是最公平的评判者,无论多么完美的标准形式,都是对历史评判的一种注解。在中国文化大发展与大转型的进程中,对于当代中国艺术所应具有的历史地位,时间会给出一个明晰的回答。问题的关键是,在中国文化精神的向度上,当代中国艺术会走得多远?

图片10.jpg

  对文化精神的系统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只有很好地认识了文化精神,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培育与发展。对文化精神认识的不断深化,本身就是对文化精神培育的重要进展与推动。如要对文化精神进行系统的分析,首先必须要清楚中国文化精神的理想是真、善、美;其次要明白中国文化精神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精神自由与人性的解放;第三要懂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品格是雄浑;第四要知晓中国文化精神的体格是正大光明;第五要知道中国文化精神的修炼方式是知行统一,即追求身体与灵魂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统一。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脉, 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助力文化传承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燃传统文化生命力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签约仪式 商都历史文化区将进入建设阶段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