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修文物修成“网红”——故宫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

时间:2016-05-1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17日电(记者赵琬微 宋玉萌)初夏时光,在故宫西三所古色古香的院落内,年逾五旬的王有亮正带着徒弟干活。在故宫博物院——这所全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内,王有亮经手修复过许多青铜器国宝,但在他眼中,自己33年的文物修复生涯,却像是“弹指一瞬间”。

  在热闹又冷清的故宫修文物 

  沿着长安街,再穿过天安门,就到了无数人到北京必定会来的地方——故宫博物院。  

  故宫是个热闹又冷清的地方。说故宫热闹,是因为它一年四季有海量的游客走过、停留,但在人声鼎沸之外,有另一个静静的故宫,有一群人在鲜有外人踏入的角落里,几十年如一日用心血守护着这些国宝。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上热播之后,这些国宝守护者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故宫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在他的文物修复生涯里,他修复过莲鹤方壶、太和殿宝匣、春秋铜器等等许多大名鼎鼎的国宝。  

  与其他文物修复不太一样的是,青铜器修复工作的地方摆放着桌子大小的机床和许多化学制剂,看起来更像个叮叮当当的车间。一般来讲,传统的青铜器修复主要包括几个步骤:整形、碎片拼对、焊接与粘接、补配、做色。根据要修复铜器的铜质,如果铜的金属性质好,则用锡焊的方法将碎片连接成整器;如果铜质不好则一般采用树脂粘接的方法修复。在实际工作中,为保证修复后的效果和强度,多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进行青铜器的修复。 

  高大上的青铜国宝文物,修复的工艺有时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样神秘。如今修复青铜器使用进口的焊接设备,效率已经提高很多。王有亮指着屋后窗下的一个大铁炉子说,上个世纪80年代,修复青铜器还要工作人员亲自烧煤,并用火钳子一点点的加热、熔化金属,是繁重的体力劳动。 

  青铜器的修复工作很多时候需要耐得住寂寞,把几千片腐蚀了千年的金属碎片重新拼接,需要的不只是工艺,更多还是耐心。王有亮举例说:“我曾修复过一件青铜鉴,它有一半几乎都被腐蚀了,散落的青铜碎片锈成一堆。我和两三个同事一起,一点一点剥离、拼上,修了一整年,才将这件青铜鉴恢复原貌。”  

  有限的寂寞和无限的快乐  

  在这个完成修复工作的小四合院里,远离外界的喧嚣,时间仿佛也变得很慢。“有时候干起活来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王有亮说,自己有时候琢磨不明白怎么修的时候,就白天也想、晚上也想……“寂寞吗?可能有时候有一点点吧。”  

  也许是青铜器特有的国之重器的郑重,仿佛让修复者的性格也都沾染了这股稳重的气息。在工作间里,王有亮跟他修复的文物待在一起时,仿佛天生就是为这些文物而生。  

  但是三十多年前,王有亮并不喜欢这项工作,甚至觉得它太过枯燥。1983年,从北京市鼓楼中学文物职业高中班毕业的王有亮被分配到故宫工作。当时19岁的他对“宫里”的气氛并不习惯,一到下班的时候,就迫不及待跑出去。像大多数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一样,他最喜欢到什刹海游个泳,放松一下情绪。  

  “当时特别天真,初中毕业后想报考文物专业,以为可以去野外考察,走遍全国。没想到,在故宫这片方寸天地,就这么呆了30多年。”王有亮说,刚参加工作时候的场景,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刚来不久,就面临一项艰巨任务,要做一批青铜器复制品,每一种要做50件。”王有亮回忆,当时正值“活蹦乱跳”的年纪,觉得工作太枯燥了。经常被师傅要求用钢锉、砂布和木炭打磨铜器,一磨一整天,这对当时的他来说苦不堪言。  

  在当时铜器组的组长,他的师傅赵振茂先生的引导下,他慢慢找到了工作的乐趣,开始发现每个青铜器独特的美。  

  王有亮举例说:“一件篮球大小的青铜器,就有几十公斤重,要把它反反复复地捧在手里琢磨,根据切口、颜色、形状、曲线、弧度对上每一片碎片,急性子确实干不了,时间长了,对手里的这件东西的每一个肌理都非常熟悉,日日夜夜琢磨,都琢磨出感情了。”无论是鼎、壶、爵杯……每次修复好一件器物,把一堆青铜残片,复原成一尊傲然挺立、雄浑壮观的大器时,王有亮都“特别有成就感”,在修复的世界里,他寻得了无限的快乐。  

  百年匠心传承:“焊缝不能超过3毫米”  

  在王有亮工作台边上,是徒弟高飞的座位。这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在这里工作十多年了。在青铜组,像他们这样的师徒,一共有三对儿。 

  高飞替我们描述了一个旁人很少见到的“师傅”。“不熟的人眼里,师傅是个不太会表达的人,更多时候‘活儿都在手上’。但其实他对我特别好,跟比较熟的人在一起是个特别‘冷幽默’的人。”高飞说,“现在虽然没有从前那样拜师的仪式,但师徒依然是非常严肃、非常正式、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同时期一位师傅一般只有一位徒弟。” 

  说到传承,王有亮拿出一张近百年的“传承谱系图”,给我们讲了故宫青铜器修复从清代“古铜张派”起至今的师徒传承故事。  

  王有亮师从于故宫著名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赵先生在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修复中首屈一指,国内外闻名,曾经修复过传世珍品西周的班簋、“马踏飞燕”等众多国宝。我国著名考古、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见到了赵振茂先生修复的班簋后兴奋不已,曾专门写了《班簋再发现》一文,论述其价值。  

  王有亮至今为止还记得他刚开始跟赵师傅学艺时的一个细节,一次他们为国外博物馆复制青铜器,大量的打磨工作使几个年轻人都觉得有些枯燥,但赵师傅要求他们“要磨到跟剥了皮的熟鸡蛋一样”,后来他才明白,因为古代的器物制作工艺就是这样,只有过了耐心这一关,才能真正入门。  

  大师故去,精神依然在传承。“三十多年其实很快,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外面的世界不停地变,但是在故宫里,好像又没什么变化。”王有亮说,现在已经记不清修复过多少件文物了,但师傅当年的训诫倒一直记得很清楚:“比较严密的焊缝不能超过3毫米。到现在,我还是这样要求我的徒弟。”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脉, 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助力文化传承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燃传统文化生命力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签约仪式 商都历史文化区将进入建设阶段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