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香港电影人吴思远:在内地影坛书写“第一”

时间:2017-07-04  来源:北京日报  

吴思远,生于1944年,香港资深电影人、思远影业集团董事长、UME影院管理集团董事长、香港“太平绅士”。1966年踏入电影圈,1972年因执导影片《荡寇滩》而闻名,曾出品《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醉拳》、《青蛇》、《宋家皇朝》等影片。

吴思远获得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在上海虹口区一家酒店大堂见到吴思远,这位叱咤香港影坛近五十年的鼻祖级人物,没有助理,不带随从,亲和得就像一位邻家爷爷。时值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他本来在浦东召开一场有关中国巨幕的董事会,趁着晚饭间隙,专程赶来,愣是挤出了这次访谈。

三七分背头,梳得一丝不苟,银框眼镜,米色西装,上海出生的吴思远“老克勒”范儿十足。采访中,他不停招呼记者喝水,颇有香港的绅士作风。

酒店里的客人行色匆匆,没有人注意到,这位老先生乃是香港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曾一手发掘出徐克、成龙、刘德华、周星驰等大明星;他还是UME影院管理集团董事长,在内地拥有37家影院。

今年73岁的吴思远,走起路来,膝盖弯曲得厉害,但他仍然在为中国电影不停奔走。有人说他傻,一直帮别人忙前忙后。他却说,甘愿做电影界的活雷锋,“我一生做电影,从中得到名、得到利,没有道理不为中国电影做点事。”

“香港电影未来的前途,一定在中国内地”

吴思远出生于上海,14岁随家人移民香港。上世纪70年代末,已是香港著名制片人的他重回内地。那时距今,已有近40年。

很久没有回到故乡的吴思远分外激动。他参观了北京和上海的制片厂、电影院,发现当时内地的电影制作和放映都比较落后。他问了好多朋友,都说已经十几年没进过电影院了。

当时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正在拍摄《小花》,吴思远问剧组:“你们一天拍几个镜头?”“我们一天拍四五个镜头。”剧组人员反问,那你们呢?“我说我们一天拍五六十个镜头,他们就吓了一大跳。”在吴思远的印象中,当时内地拍摄电影,无论是打光,还是镜头设置,都还是从前那套老路数,非常落伍,拍一部电影要耗费很长时间。

当内地电影业尚属落后时,吴思远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香港电影未来的前途,一定在中国内地。“第一,如果没有内地市场,香港电影的发展会很有限。第二,我们缺乏拍摄场地,我们拍武侠片,拍到最后,发现香港郊区都起高楼了,没有地方取景了,怎么拍?如果跑到台湾拍,来来去去也就是那几个地方。”而在内地,不仅有广阔的电影市场,还有千姿百态的大好河山。

拍摄于1992年的《新龙门客栈》,被许多观众看成武侠片的巅峰之作,也是改革开放后香港电影人在内地拍摄的第一批影片之一。作为该片出品人,早在投拍之初,吴思远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来内地拍摄。幸运的是,当时内地已经成立了合拍公司,当时的政策是,香港电影公司来内地取景拍摄,必须要有一个对口单位。吴思远便找到当时的潇湘电影制片厂,成功拍摄完成。

《新龙门客栈》在地处大漠的敦煌一带拍摄,条件非常恶劣。大风一来,遮天蔽日,大家都没地方躲,只好手牵手面对面靠在一起,用背阻挡沙尘。一阵风过去,嘴巴、鼻子里全都是沙子。一天的拍摄结束后,回到简陋的宾馆洗澡,怎么洗都洗不干净。“后来拍完后回到香港,好长一段时间,身上不知道从哪里就会掉一些沙子出来。”吴思远说,尽管条件艰苦,但整个剧组都觉得很兴奋,从未见过的沙漠景观让他们大开眼界。

香港电影人和内地电影人的合作,当时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新龙门客栈》主创全部来自香港,内地电影人仅在布景、服装方面给予了一定帮助。一开始,双方的磨合不太顺利,许多内地工作人员不习惯香港高效的拍摄速度,不过随着拍摄的深入,也就慢慢适应了。此后,吴思远又跟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拍了《青蛇》,跟北影厂合拍了《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这股由他带动起来的合拍片风潮,逐渐声势浩大。

“假如我来做电影院,一定把最好最新的技术带过来”

海淀区双榆树的UME国际影城华星店,地处中关村核心位置,在许多北京市民的心中,这是一家承载了无数美好记忆的老牌影院。然而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家影院的创始人竟是一位香港电影人。而且,这也是港商在内地开办的第一家影院。

时光倒回到上个世纪末。那时,吴思远经常来内地参加金鸡奖、百花奖的活动,当然要看电影。但他发现,内地影院很落后,放映设备、影院设计完全不行。他曾在北京的国营影院观影,坐在影厅都能闻到厕所的异味。还有一家影院,影厅入场口对着银幕,有观众进出,光线便投射到银幕上,很不科学。其实,当时很多观众已经不进影院看电影了,影院环境不好是一大原因。

吴思远便想,“假如我有机会来做电影院,我一定要把最好最新的技术带过来。”然而,他也只是想想而已,当时内地大部分影院是国营机构,私人影院都比较少,更别说香港人开的影院。

到了2002年,机会来了。双安商场对面,一家名为奥华的电影院倒闭了,没人敢接盘。影院问吴思远,要不要接。吴思远第一次站在影院门口,踱过来,踱过去,走了好几圈,心中反复问自己:“要不要做?要不要做?”那时,投资影院是一个相当冒险的决定;而且,他一旦决定接手,还必须全面改造。

他发现,这家影院位置很好,正好在街道转角上,周边有高校、居民区,还有中关村这一高新技术区,潜在观众群体很大。他决定赌上一把。

很多人骂他笨蛋,说你干嘛要在内地开影院?他曾试图在香港找人合作投资,被很多人拒绝了。他们的理由是:一,内地的电影票太便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赚回钱来;二,内地的电影没什么好看的,观众不愿意看;三,满街盗版太猖狂。于是,吴思远只得自己投。

“为什么我敢投?首先,我觉得中国签了WTO后,每年会引进20部美国大片,这20部肯定好看呐!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知识分子、白领阶层有精神需求,最低的娱乐就是看电影。另外,盗版行为政府最后会慢慢取缔。”谈起当年的孤注一掷,吴思远有些得意地表示,自己是因为对国家发展有信心,才敢投资。

接手影院后,吴思远将其外观和内部全部推翻重来,动了个“大手术”。他从香港请了专业的影院设计师,设计出多厅影院。原先影院门外是一道围墙,他便把围墙拆掉,变成商铺。UME这一名字,则出自吴思远女儿之手,意为ultimate movie experience(极致的电影体验)。

影院一开张,便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不到三个月,吴思远又在上海新天地开了第二家影院,生意依旧火爆。对此,吴思远至今都感到很自豪:“不是说电影市场好了我才投资,而是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目前,UME在内地共有37家投入运营的影院,在建的还有5家,今年底就能开业。UME还将签约十几家影院,很快便能达到50家。

吴思远清晰地记得,华星店开业那天,他和UME影院管理集团CEO陆遥非常激动,二人在影院门前的旗杆下合影,“当时的我还属于英气勃发,十多年间,确实苍老了很多。”

“制片厂一点利益都没得到,

怎么有拍好片的积极性呢”

毋庸置疑,吴思远是一位成功的制片人和影院大亨。但其实,他对香港电影更大的贡献在于,曾倡导、推动了一些影响整个行业的制度性变革。而第一个便是有关合拍片的优惠政策。

2003年,为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经济的共同繁荣,中央政府将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简称CEPA)。最初,CEPA里并无电影业一席之地。当时,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东南亚市场大幅萎缩。吴思远想:要是CEPA能加上有关电影的优惠政策,就好了。

一次,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请吴思远吃饭,吴思远便问:“董先生,CEPA里能不能加入电影啊?”董建华一听,觉得这的确会对香港电影业有帮助,也很高兴,但他也跟吴思远坦言,这也许会很困难。吴思远便缠着他,请求他能不能帮香港电影想想办法。

“后来,有关电影的政策真的加到了CEPA里!”吴思远回忆,当董建华打电话告知他这一好消息时,他还在上海,但在第一时间飞回了香港,又叫上时任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的梅艳芳,举行了一场媒体见面会,向社会公开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我前段时间见到董先生,还跟他说,特别感激他为香港电影做出的贡献。CEPA里关于合拍片、香港电影进口的优惠,为香港电影争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间,促进了两地电影的共同发展。”吴思远说。

内地现在普遍实行的票房分账发行制度,也是由吴思远当年最早提出并实践的。

吴思远来内地取景时发现,内地的电影发行,仍采用“卖拷贝”这种落后的方式。各大制片厂都没有发行权,拍完影片后,要交给中影公司,由中影垄断发行,然后一个拷贝一万多元钱卖给地方影院,赚的钱,大部分都是中影的,与制片厂无关,“制片厂一点利益都没得到,怎么有拍好片的积极性呢?”

有一次,时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的田聪明对吴思远说:“老吴呀,你介绍一点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给我们呗。”吴思远便把怎么分账、怎么让大部分票房收入归片方所有,一一解释给他听。田聪明当即拍板:“好!我们搞第一部试验,就从你的《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开始。”

于是,这部与北影厂合拍的武侠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分账的影片。“这个在中国电影史上要写一笔!”吴思远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说到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导演研讨会这一制度,吴思远是最初的发起人。上世纪80年代,吴思远发现很多香港电影人对内地一无所知,也缺乏交流。香港电影界与台湾电影界的交流更密切一些,但也没有十分完善。

1988年,香港电影导演会成立,吴思远是首任会长。他提出建议:能不能搞一个两岸三地导演研讨会?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激烈的反对声四起。但他没有放弃,各处周旋。最终,在他的努力下,研讨会终于获得批准。1992年1月10日至15日,第一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在香港举行。内地导演谢晋、谢铁骊、谢飞来了,台湾导演李行、朱延平、王童来了,香港影坛的主要领路人更是几乎全部到场。大家共聚一堂、倾心交流……这一研讨制度,延续至今。

结语

似在朝夕,香港回归已至廿载。彼时此间,香港文娱人士北上耕耘,共促繁荣。

五月至今,本版推出“北上·文艺记”专栏,相继呈现深度访谈《文隽——拍好片要懂民情,要跑菜市场》《曹诚渊:现代舞拓荒者》《怪才林奕华北上十年遇知音》《陈可辛——一个香港导演的适者生存哲学》《徐锦江——重拾画笔归来,这条路走对了》《马家辉——香港“贱嘴马”游走内地文坛》《林玉芬——东棉花胡同走来香港女生》《陈宝华——想写好剧本要把自己当本地人》《莫华伦——内地耕耘十载升级“莫导演”》。

此篇吴思远访谈,是为“北上·文艺记”收官。砥砺前行,内地与香港的文化领域融合携手,仍将继续,期待更多后来人续写光辉岁月之传奇变幻。那时,我们再去探寻那些不一样的人生况味。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脉, 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助力文化传承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燃传统文化生命力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签约仪式 商都历史文化区将进入建设阶段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