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互联网+”为公共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时间:2015-07-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 应妮)2015年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记者日前走访一些基层文化服务单位,发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应用高科技已经是一股潮流,更考验的是如何用好高科技,使之真正便民惠民。

  苏州图书馆“网上借阅、社区投递”

  “让借书像下楼取报纸一样简单”,这是苏州图书馆希望通过“网上借阅、社区投递”达到的效果。

  “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是指读者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移动终端访问图书馆的网上借阅平台,提出借阅请求,图书馆找到图书后,通过物流系统配送到读者指定的社区分馆或者社区服务点,同时短信通知读者,读者凭证刷卡取书。读者随时可以网上查询借阅状态。还书时也可就近还到社区分馆或者服务点。

  记者在苏州图书馆相城分馆借阅点恰好遇到蒯习竹来这里取书,她在取书柜前简单刷一下自己的借书卡,拿出里面的《MBA精选案例》,就完成了自己的借书。从事互联网运营的她认为苏图推出的这一借阅方式“十分方便”,“我就用手机在‘书香苏州’客户端上搜索和借阅,然后选择离单位步行只有5分钟的投递点,比以前方便太多了。”

  从后台记录的数据来看,苏州图书馆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从2014年9月20日启动,到2015年5月31日,累计借出图书21648册次,网借人数以每月400多的数目逐渐递增。苏州图书馆馆长金德政介绍,目前苏州图书馆69家分馆中已有51家分馆成为投递点,今年将开通全部分馆的投递服务,此外还有6个24小时服务点,今年还将新增15个24小时服务点,包括10个社区服务点和5个地铁服务点。

  浙江运用“淘宝”模式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在互联网+的运用上,孕育了淘宝网的浙江省也把“淘宝”模式带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通过资源整合,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文化供需对接网络平台,借鉴淘宝网运行模式,依托互联网,为供需双方搭建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

  如舟山市在全国率先推出“淘文化网”,让各类生产文化产品的文化团队到淘文化网去当店小二,让各类需要文化消费的组织单位和团体去淘文化网担当“亲”的角色,可以自由选择,拍,下单,完了还能评价,而买单的是手头掌握文化事业经费的文化部门,即:“百姓点单、政府埋单、团队竞演”的运作模式。

  据介绍,截止2014年底,在“淘文化网”上,已有社会组织、文艺团队等提供文化服务的注册单位52家,参与服务人数达1436人,提供节目菜单437个(场);需求单位注册115家。成功交易139笔,完成送戏服务87场,送电影51场,建立图书流通站11个,送培训19场。

  内蒙古依托高科技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彩云服务则是内蒙古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的一种有效尝试。这一服务将传统图书馆的采、藏、借改造为阅读需求为引领的借、采、藏,同时有效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将图书馆的服务外延到书店,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集中及少数民族特有的放牧生活习惯等原因,内蒙古一些偏远地区难以实现网络覆盖,民众几乎没有获取网络信息和网络知识的途径。

  自2012年8月起,内蒙古启动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这一工程利用互联网、无线WIFI和3G网络,在全区范围内构建了广覆盖、高效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并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服务终端,为广大农牧民提供24小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目前,“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已在全区10个盟市中的28个旗县共建设242个一级数字“加油站”、2个二级数字“加油站”、810个移动数字“加油站”,服务地域面积40余万平方公里,累计服务农牧民200余万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指出,“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等流动服务在我国的确一直在实行,但传统方式已经和时代不合拍了。”他表示,流动服务需要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转型升级,与现代科技、“互联网+”深度结合,就是致力于让最新的、最有吸引力的、最优质的内容延伸到农村去,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文化享受水平。很多地区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不了,许多资源在某一个节点上被卡住了,跟老百姓对接不上。同时借助互联网和高科技的力量,也能让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域进一步拓展。(完)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脉, 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助力文化传承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燃传统文化生命力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签约仪式 商都历史文化区将进入建设阶段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