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抗战电影:中国伟大抗战的影像史和心灵史

时间:2015-08-03  来源:光明日报  

  抗战电影:中国伟大抗战的影像史和心灵史

  抗战电影是20世纪中国电影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早在抗战烽火熊熊燃烧的年代,电影就已经成为这场艰苦卓绝伟大战争的记录者,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号角,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投身抗日战场,甚至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都来自一部抗战电影——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抗战结束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抗战电影成为中国电影艺术中历久弥新的华彩乐章。它不仅丰富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塑造并强调了每一个中国人对于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另一方面,这段给中华民族留下深刻记忆的抗战历史,也为电影的艺术探索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逐渐展开的史诗巨作

  回顾新中国电影史,会发现抗战电影数量呈现出逐渐走高的趋势。根据笔者的统计,“十七年”时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开始这段时期)中国内地共生产了600多部影片,其中战争片超过180部,大概占31%,而抗战电影的比例在战争片中的比例约为20%(位列解放战争题材和早期革命战争题材之后)。新时期后,抗战电影的比例不断上升。在2000年至2014年间,内地共生产影片4135部,战争片超过220部,比例约为5%,较之“十七年”时期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抗战题材电影在战争片中的比例则达到了51%。简言之,抗战题材电影在新千年之后占据了战争片的“半壁江山”。这种情况在电视剧领域更为突出,2011-2013年抗战题材电视剧在战争剧当中的比例分别达52%、65%和76%。不断走高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比例,是现实需求、时代社会心理以及艺术思潮综合作用的结果。

  迄今为止的近三百部中国抗战电影,以影像形式全面再现了中国的抗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结束,这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争持续时间长达14年之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的抗战,在电影银幕上都得到了再现。表现东北抗联抗战的代表影片有《中华女儿》《赵一曼》《归心似箭》《八女投江》《步入辉煌》《大劫难》等,表现新四军抗战的有《东进序曲》《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等,表现八路军抗战的有《狼牙山五壮士》《战争子午线》《夜袭》《太行山上》等,表现根据地游击队抗战的有《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表现我党领导的地下工作的有《51号兵站》《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在这些作品中,既有邓小平、朱德、彭德怀等高级将领的光辉形象,也有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的身影,更有无数普通战士、平民英雄的壮举;既有平型关大捷、黄土岭战役、百团大战等真实的战役,也有对于人民战争的形象化、艺术化呈现;既有战场上的浴血拼杀,也有看不见硝烟的地下战争。从整体来看,表现敌后战场的抗战影片内容全面、视角丰富,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当中“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影片建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影像美学,许多影片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战争片的经典作品。

  国民党抗日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作战,同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表现。早在1938年,国民党官兵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故事便被拍摄成了影片《八百壮士》。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是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第一部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的影片,影片以史诗般的气魄表现了国民党官兵在台儿庄的浴血奋战,片尾大战结束之后惨烈悲壮的一幕形象化地诠释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内涵。此后的《铁血昆仑关》《喋血孤城》等影片,同样对于国民党将士在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进行了正面、积极的影像再现。《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影片则关注了以往被忽略的历史细节,表现了南京失守后部分国民党官兵所进行的顽强抵抗。这些影片,涉及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桂南会战、南京保卫战、常德会战、太原会战等正面战场大会战。而在电视剧领域,《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等电视剧则表现了国民党军队在中缅战场的战斗。对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影像再现,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战的全貌,重现了中国人民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抗战历程。从此意义上说,中国抗战电影构成了一部影像版的中国抗战史。

  对中国人的生动呈现

  抗战电影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对于这场捍卫正义、抵御外侮,追求民族尊严与独立的战争的表现,不论是《地道战》还是《血战台儿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始终是抗战电影的主旋律、主基调。那些前赴后继,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英雄形象,那些震撼人心的动人故事,被永恒地定格在了电影中。抗日谍战片《风声》揭示的是,没有这样的精神与信仰,没有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中国人民不可能在如此艰难的历史条件下,赢得抗战的胜利。

  通过抗战,中国人开始真正确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国家民族的身份认同,“中国人”从此不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早在1936年的抗战电影《狼山喋血记》中,经历了“狼患”(日本侵略者)的“村民”(国人),逐渐克服了侥幸与畏惧,团结起来保卫“村庄”(中国),坚定了“打狼”(抗战)的信念:“生死向前去,打狼保村庄,弟兄血如海,姐妹尸如霜!豺狼纵凶狠,我们不退让,情愿打狼死,不能没家乡!”“第五代电影”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中,八个曾经脱轨的人终于明白了“中国人”的含义,拿起武器上了战场。抗战不仅是一场民族战争,它同时也是一场现代性的思想启蒙和动员,更是一次“寻找民族灵魂,重塑民族性格”的运动。中华民族阳刚的血性、顽强的生命力被战争激发了出来。民间视角的抗战电影《红高粱》便是对这种阳刚血性和生命力的颂扬,片中“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热烈地爱,在反抗鬼子入侵时,也敢于轰轰烈烈地死,这种雄强的生命力在抗战电影中得到了生动有力的呈现。

  历史的回声与现实投影

  抗战电影对于战争的人道主义思考也在逐渐推进。《战争子午线》通过几个抗战少年的时空穿越,彰显了和平之可贵。《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都表现了在巨大的灾难当中,超越于身份、地位的人性与人情之美,并且对侵略战争的非理性,军国主义形成的根源等问题进行了探究,这一路径显然延续了经典人道主义战争片《晚钟》的主题,后者最早突破了善恶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表现了战争对于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以及对于战争灾难的反思与批判。

  抗战电影在艺术探索与创新方面的成就同样引人瞩目。《一个和八个》《黄土地》《晚钟》《红高粱》等影片,有的在电影影像语言上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有的开启了寓言式文化电影的先河,有的则引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鬼子来了》《斗牛》《一九四二》等影片试图还原历史的丰富性甚至复杂性,将抗战电影的思想与艺术探索导向了深入。《黄金大劫案》《厨子戏子痞子》等影片则将抗战题材与商业类型片相结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与近几年来“雷声不断”的抗战题材电视剧相比,抗战电影虽然在整体上保持了相对严谨的历史态度,但未来中国抗战电影的创作,仍需要继续开拓新的题材范围,突破某些僵化的艺术创作观念,切实提升战争片的制作品质。作为中国抗战的影像史和心灵史,抗战电影从来都不只关乎艺术,它是历史的回声,也是现实的投影。抗战电影的创作,不只是现代电影工业体系中的产品生产,更应该是包含历史观与价值观传达的艺术创造。中国抗战电影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未来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 詹庆生)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脉, 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助力文化传承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燃传统文化生命力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签约仪式 商都历史文化区将进入建设阶段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