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千年“非遗”能否重新焕发生机?

时间:2015-08-1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8月16日专电(记者 倪瑞捷、蒋芳)弹指一动便是一出好戏,阿凡提、孙悟空、花木兰等木偶形象曾伴随几代人成长。时过境迁,在动漫、电影等艺术形式冲击下,那些经典木偶形象却正在淡出人们视野,这项传承千年的制作技艺,也正面临危机。

  有些“过时”的木偶,现代人还需要吗?如何让千年“非遗”重新焕发生机?8月15日在扬州结束的全国首个木偶制作人才培训班上,来自全国各地木偶剧团的专业木偶制作人士,期待着木偶重新焕发生机。

  全国制作者仅百余人,技艺传承告急

  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秘书长唐大玉介绍,偶最早作为人的化身用于殉葬,后来成为祭祀和娱乐道具,寄托了人的喜怒哀乐。

  2006年,木偶戏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木偶制作师却是一个鲜有人问津的职业。据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传承人封保义介绍,全国从事木偶制作工作的仅有百余人。

  封保义说,如今,偶的实际功用已经不被现代人所需要,表演艺术中的木偶形象也被扣上了老套、呆板的“帽子”--传统木偶重量可达8斤,戏中角色偏少且鲜有新形象诞生,神态难以和活泼的卡通人物媲美,古装戏剧造型也很难“讨好”现代人……

  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所长戴荣华说:“木偶制作复杂而考究,需要根据不同剧目来定制木偶的设计和机关。木偶制作师要懂设计、材料、雕刻等各类手艺和知识,要求很高。”

  戴荣华无奈地表示,木偶制作师会手艺又懂设计,去其他行业能赚钱更多,许多人干不了多久就转业了,年轻人对木偶戏又不太感兴趣。木偶制作又是一门纯手艺活,至今无法由机器代替。目前,全国从事木偶制作工作的仅仅有百余人,木偶制作技艺传承面临重重危机。

  坚守传承底线,融入个性元素

  木偶培训班中,中外木偶制作名师教授了木偶造型与制作、当代木偶制作新趋势与技术变革等实用课程,学员与老师共同探讨木偶未来的变革。

  像很多古老技艺一样,不少人认为,对于木偶,传承是底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的传承人,从事木偶制作40余年的封保义历时三年多,撰写了中国首部杖头木偶制作技艺的专著《杖头木偶制作技艺与传承研究》。

  “写木偶制作的教材就是想让这门技艺不要失传。不过一门艺术要存活下来还要靠大众的喜爱,木偶制作也应该是一门不断变化的学问。”他说。

  同时,为了让木偶获得现代观众的喜爱,各地木偶剧团纷纷求“变”。在贵州,木偶剧《侗寨寻歌》以“歌”会客,演绎了深受当地人喜爱的《丢久不见长相思》《青蛙歌》《小山羊的歌》等侗族大歌经典曲目,本土文化融合多元艺术形式的探索初显成效。

  技术进步使得木偶变得更加轻便、灵活和美观,制作木偶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木偶的“僵尸脸”常常被观众诟病,制作木偶面部的原材料其实就是报纸。如今,有些剧团开始使用一种名叫“墨班纸”的新型材料。“墨班纸能一次成型,既节约了制作时间,又可以防水。木偶面部更加光滑,表情也更真实、自然。”戴荣华说。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学员间思维的碰撞从未停止:如何应用新材料制作出轻巧且便于操控的木偶?如何设计木偶造型才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何设计机关,让木偶变得更像真人?在培训之后,30位专业学员承诺继续从事木偶制作工作。

  来自英国的埃克塞特大学、英国中央戏剧与演讲学院的教授埃斯特·凯瑞雅德认为,中国木偶重传统,西方木偶有个性,中国木偶戏要在守住传统的同时,融入更多个性元素,让大众爱上木偶艺术。

  主打儿童市场,寄托情感与灵魂

  “不可否认,木偶戏经历了低谷,但现在它又以新面貌重新回归了。”戴荣华说。

  据各地学员介绍,如今木偶剧团着重打造的都是各类儿童木偶剧。《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黑猫警长》《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由动画片改编而成的木偶剧深受儿童的喜爱,《嫦娥奔月》《真假孙悟空》《天鹅湖》等经典杖头木偶剧也依旧人气不减。

  在扬州,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带孩子走进剧院欣赏传统艺术,惠民票价最低只要40元。轻便的新型木偶也让戏剧能走出剧场,露天广场上演员能提着木偶即兴表演。木偶戏还走入了中小学校,校园里开设的木偶表演课程成为最火热的选修课程之一。

  此外,木偶的功用也不仅仅局限在戏剧中,不少简易的木偶还被设计成了孩子的玩具。唐大玉说:“如今,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加多元,但木偶依然能够成为感情的寄托。对孩子来说,木偶就可以成为他们的朋友和玩伴。”

  “人们往往把木偶看做傀儡,可我觉得它是有灵魂的。”来自四川木偶剧院的赵庆说,“只要寄托情感与灵魂,木偶和木偶戏便不会过时。”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脉, 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助力文化传承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燃传统文化生命力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签约仪式 商都历史文化区将进入建设阶段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