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打造“亚太地区专业性最强节目交易市场”的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至今已举办了包括境外项目视频选拔推介、“一带一路”艺术节项目洽谈、国内演艺项目创投等10多场专业交流及供需对接洽谈会。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各种资源要素、信息的相互流通越加深入,各种区域和国际性的合作网络越来越活跃。”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说。
“在搭建起‘一带一路’国际艺术节网络的基础上,我们希望以沿线国家的艺术节为主体,打造一个广泛合作的网络平台,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强调多元、合作、创新、引领机制,使得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艺术节目经常汇聚,经常交流。”花建说。
著名表演艺术家谭盾的微电影交响乐史诗《女书》、杨丽萍舞蹈工作室的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上海京剧院的《王子复仇记》、王亚彬的现代舞《青衣》等诸多优秀的节目在本届艺术节上均大放异彩,引来了海内外买家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据艺术节主办方介绍,今年将挑选30项具有国际商演市场潜力的中国演艺“走出去”项目作为工作目标,确保5-6项最终实际成交。同时,向重点“走出去”项目提供全年联络、洽谈的跟进式资讯服务,力求通过提前与延续的专业服务提升项目实际成交率。
为了方便各国买家进行项目的推送和选购,本届艺术节还建立了演艺项目线上数据库,利用网站平台帮助原创演艺项目灵活应用线上线下的通路和资源,提高项目方与投资方的洽谈效率。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有了更广阔的伸展空间。
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执行委员会主席恰巴·卡尔表示:“无论是从传统文化还是现代艺术上来说,匈牙利和中国之间未来都有合作机遇,我们也希望能进一步加深文化间的交流。”
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总监罗曼·贝勒说:“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们很欢迎也非常乐意与现有的艺术节加强合作。可以说,新的‘丝绸之路’是能为很多人带来艺术灵感的源泉。”
“目前来看,各国在文化的理解和互通方面,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但文化输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国内外文化艺术的频繁对话,任何形式的壁垒与隔阂都将被打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马达飞说。
专家们认为,能将所有人凝聚在一起的一定是文化的认同。从长久看来,文化产业提供的虽多是无形产品,却也是国际合作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届艺术节组织方表示,希望能够汲取古代丝路文明的精神,以保护文化多样性为已任,以弘扬和丰富自身民族特色文化为追求,在全球化的时代进程中,充分发掘彼此的深厚文化底蕴,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各个国家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发展。(记者杨溢仁 周文其)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