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芈月传》热播 生僻字勾起多少文化记忆

时间:2015-12-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登陆北京卫视,不仅仅是这个“芈”(mǐ)字夺人眼球,该剧中大量的生僻字更是引发网友热议。主演孙俪说:“剧中所有台词都非常考究,我第一次读剧本时,是拿着新华字典读的,很多字真的不认识。”前不久,上海观复博物馆在进口处设立了一个巨大的“生僻字”墙面,上面密密麻麻镌刻着生僻字,参观者只要准确读出其中一部分就能免费进入参观。一时间,生僻字又重回视线,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生僻字底蕴丰富乐趣多

  生僻字,又称冷僻字,是指不常见的或人们不熟悉的汉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禄兴特别强调,我们所说的生僻字虽然不经常用,但仍然属于现代汉语的范畴。例如“薅”、“氽”等;要区别于另外两个概念,一个是历史用字,指已经在现代汉语中消亡,只有在文字学、历史学、古代典籍等专业领域才会用到的字。例如“騔”、“耜”等;另一个是生造字,这类字属于错误的字,不能当作规范的汉字使用,例如“囧”、“嫑”等。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认为,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在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或是有着时代的印记,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例如,先秦时候猪的名称有“豕”(shǐ,指一般的猪)、“豭”(jiā,指公猪)、“豝”(bā,指母猪)、“豚”(tún,指小猪)、“公式”(zòng,指1岁的小猪)、“豜”(jiān,指3岁的小猪)等等,这些汉字现在看来大多是生僻字了,但它们体现了在上古农耕社会,猪这种家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有着很强的时代印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宋文辉也表示,生僻字大多和产生这些字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古代流行酷刑,包括割掉人膝盖骨的刖(yuè)刑。随着文明进步,这些刑法被废除,这些字也就很少使用、甚至消失了。再如古代留存下来的很多石碑下面都有一个像乌龟的动物驮着,民间俗称“王八驮碑”,实际上这个动物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中的一个,叫赑屃(bìxì)。随着时代变迁,现代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生僻字重回视线反响大

  近年来,随着《汉字听写大会》等汉字类节目的火热,那些久未提及的生僻字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也有很多人选择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字,既独一无二,不易重名,又有好的寓意。再加上电视剧《芈月传》开播、观复博物馆“冷字墙”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生僻字的重新关注。

  当然,对待生僻字,人们看法不一。有网友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这些不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意义了。李禄兴也认为,有些生僻字之所以被取代,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销声匿迹,根本原因是因为难写、难认、难读。文字用于交际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简捷和效率,而生僻字影响了文字交际的使用价值,也就自然会被社会淘汰。古代的“骈体文”的衰败就是典型例子。

  今天,人们出于表达需要,偶尔拿出个把生僻字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认读生僻字看作一种时尚,甚至在人名中使用,例如叫“覱”、“匔”等,不仅造成交际障碍,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方言口语中的生僻字

  中国新闻网前不久发布了一篇关于“15个北方人会说不会写的汉字”的报道,其中非常口语化的词,如扽、搋、趿、薅等生僻汉字榜上有名,引得网友纷纷感慨,原来时常挂在嘴边的这些字是这样写的,真是长知识了。

  冉启斌解释道:这些词很多是方言口语中的常用词,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汉字,写出来就成了生僻字。例如“搋”,在西南官话中是“用力冲击、捣”的意思,如“搋糍粑”(捣糍粑)、“搋了他两坨”(打了他两拳)等。这些说法对于使用该方言的人们来说形象生动,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发渴望把日常口语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转化成书面语,以用于信息传递。因而那些平时只挂在嘴边而不落笔的汉字便重回人们视线。对于这一现象,宋文辉表示,这些字的使用说明我们的书面语,至少是某些语体的书面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接轨的程度提高了。口语的书面化直接反映了我们的语言生活,并且提高了日常口语的地位。

  生僻字从产生到逐渐淡出实际使用领域,再到重新引发人们关注,有着特定的原因。作为一些人们不经常使用的汉字,它们背后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印记,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从方言口语中转化而来的生僻字可以丰富我们的书面语表达,使其更生活化、口语化。然而过度推崇,把生僻字当作一种风气去提倡,则有悖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脉, 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助力文化传承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燃传统文化生命力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签约仪式 商都历史文化区将进入建设阶段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