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艺术

“草根艺术团”的文化追求

时间:2016-02-26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在河南省新安县五头镇有一群平均60多岁的戏曲爱好者,组建了一支“草根艺术团”。自己编排戏曲、相声、小品、现代戏、舞蹈等剧目56个,每年送戏下乡60余场次,走遍了五头镇的每个行政村,受惠群众5万余人次,将欢笑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2月17日,天蒙蒙亮,王花敏就和姐妹们起床。吃完早饭,王花敏回到宿舍,掏出手提包里的一次性针管和胰岛素,挽起手臂麻利地对自己进行注射。随后,又匆匆来到三楼的排练厅参加现代戏《母亲》的排练,这台剧目正月十四要参加县里举行的戏曲调演,在全县人民面前“露脸”,她和“伙伴”们不敢有丝毫怠慢。

      像这样每天注射胰岛素,王花敏已经持续了4年。57岁的王花敏是新安县五头镇五头社区人,十七八岁时曾是当地戏剧团的一名演员,后来她远嫁到与家乡相距80多公里的外县,已经奶奶辈分的她随儿子在洛阳市区居住。老剧团解散时,她曾经伤心地哭过。自从五头镇成立文化艺术团后,王花敏又回到老家,成了一名演员。

      王花敏的执着,让82岁的艺术团总顾问郭长寿颇为感动:“‘戏比天大’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直接!只要群众喜欢,俺们会一直唱下去!”

      一

      郭长寿是五头镇河北村人,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五头镇。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五头曲剧团名声很大,东到白马寺,西至三门峡都有五头剧团的身影。电视普及后,剧团日渐衰落,直至最后解散。精神没有了,思想就会滑坡。小麻将、小赌博、兄弟反目成仇、母子对簿公堂,乡风败退让他心痛。

      如何重拾文明?包括郭长寿在内的几名老戏迷曾一度陷入茫然。2014年4月,几名退休老教师再也坐不住了,到镇里反映情况。五头镇对此十分重视,出资2万元从外地买回了一整套旧“装备”,乐器、道具、服装,整整装了20多箱。得知镇里要成立艺术团,镇区附近的爱好者纷纷报名,由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30多人。

      旧“设备”看着数量不少,等真正用起来却常常捉襟见肘。道具、服装配不齐的,就自己做;乐器不够的,演员自己带。演员王春芬把她用了一辈子的老衣柜改造成了“棺材”道具,几块木板拆装方便,一块黑布稍微包装一下,很是实用。郭长寿说“重戏敬业,剧团演职员的血液和生命里全是戏”。

      五头镇退休干部仝红旗曾在五头广播站工作过,板胡拉的有声有色,虽然住在县城但他每周风雨无阻要回到20多里地的艺术团排练;81岁的退休教师刘瑞云是五头镇有名的书法、绘画高手,在团里担任创作员和美工,一幅山水画让破旧的幕布有了生机;72岁的刘连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当过戏曲团团长,如今“官复原职”,他感觉又回到了当年。

      此外,为了提升凝聚力,艺术团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5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成为了团里的主心骨。

      二

      “排好节目演好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群众送去欢乐。”本着这一宗旨,艺术团成立之初就制定了“章程”“制度”,给每名演员建立了临时档案,除两名镇干部担任名誉团长外,郭长寿被推选为总顾问,夏浩伟为剧团团长,刘连卿为业务团长。

      五头镇对艺术团也格外关心,一个农业镇,财政收入困难,但镇党委、政府还是力所能及地给予支持,将文化站一幢三层小楼无偿提供给艺术团使用。

      文化站从此有了婉转的乐曲和高昂的唱腔,周六、周日排练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外出演出租用车辆一天300元,一场戏下来艺术团只能落700元,分到个人头上也就20多元,连饭钱都不够,但他们从无怨言,演员们说就是不给钱也要演。

      为了节省开支,演员们有时开着自家的三轮车运送装备,三台车连人带物要来回跑上四五趟,有的演员则搭乘摩托车。一群老年人,几十公斤重的演出箱每次都要装上搬下,既是装卸工,又是架子工。去年秋天在梁村的一次演出中,戏台刚刚搭好就下了暴雨,一等就是3天。在亮坪村的演出中,戏台被大风吹倒,全团上下乱作一团,拉幕布、护音响,大风过后,一个个成了土人。

      三

      为了省钱,郭长寿经常从镇文化大院回到两里地之外的河北村家中吃午饭。进到里屋脱下棉袄摸了摸隐隐作痛的左胸,“还好没撞破!”他暗自庆幸。春节前在一次搬运舞台铺板时,不小心被木板狠狠地撞了一下,“觉着肋骨都要断了”。演员们没几个人知道,他也瞒老伴和儿女。

      等郭长寿回到文化站,流动舞台车上的篷布和各种道具、乐器已经收拢完毕。舞台车是新安县文化局资助的,看到艺术团这么“卖命”,文化局特事特办,拨款4万元,专项用于五头镇文化艺术团建设费用,他们托人买回一辆二手轻型载货车,自己动手进行了改造。

      为了排出观众喜欢看的节目,艺术团也在努力求变。能不穿古装的就不穿,有时甚至不化装,戏曲小品、现代戏、舞蹈也在慢慢登台,还安装了报幕屏。为了确保不同群众的欣赏需求,他们安排戏曲部分一般会控制在整台节目的1/3。

      眼下,一个倡导敬老孝老的现代戏正在紧张排练中。为了让人人都能看到好戏,艺术团每次到村里演出都会派出小分队,将戏送到偏远的村小组,对于行动不便、卧病在床的老人,他们还会把欢乐送到家中、唱到病床前。

      郭长寿说,他们的梦想是走遍全县的每一个村,让全县人民都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活力和新时期农民的精气神。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