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两大伟大戏剧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生活于同一时期,更是于同一年(1616年)去世。虽然他们生时彼此不相识,他们的剧作却流传至今日,得以漂洋过海前往彼此的国家交流演出,让他们于400年后“相遇”。近日,来自英国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国家大剧院连续上演了《亨利四世》上下本与《亨利五世》,这也为国家大剧院今年的特别策划“东西对话·戏剧传奇——莎士比亚遇见汤显祖”开启了大幕。
笔者有幸在剧院观看了《亨利四世》的上部和《亨利五世》,据说完整看完三部剧要花费十个小时,但能够买齐三张票的观众并不多,因为此次演出实在是太火,每一场演出观众席中都坐得满满当当,尽管有着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剧中密集的笑点还是能够让剧场内回响起阵阵笑声。
京城观众慕名而来,一来是奔着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这一世界名团而来的,该团由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担任董事长,成立130多年来,在莎翁的故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德小镇上演了无数无与伦比的莎翁戏剧,剧院的名字已经成为表演艺术杰出成就的代名词。他们演出的“莎剧”,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原汁原味”。为了此次演出,剧团带来了七十多人的庞大阵容,以及众多造价不菲的布景和服装。而由于演出成本太高,这轮《亨利四世》上下部只演出一遍、《亨利五世》只演出两遍,的确是“物以稀为贵”。
另一个原因则得益于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剧迷中的绝对号召力。莎翁流传下37部戏剧,其中历史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他的第一部作品《亨利六世》到最后一部作品《亨利八世》,历史剧的创作贯穿他人生的始终,英国王朝历史上精彩纷呈的权力争斗和人性冲突也赋予了莎士比亚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莎翁的四大悲剧早已烂熟,但“原汁原味”的历史剧却难得一见。《亨利四世》与《亨利五世》的到来也正好补上了这一课。
与汤显祖始终回避写真实的历史人物、而将思想感情寄予虚构与梦境不同,莎士比亚在刻画英国历史上的君王将相时都是满怀深情。《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虽然是两部作品,但情节一以贯之,主人公是英国兰卡斯特王朝鼎鼎有名的亨利五世国王(在《亨利四世》中未即位,称为哈尔王子),亨利五世与中国明朝永乐帝朱棣同时期,出现在英法百年战争最为激烈的时代,在他的统领之下,英国军队取得了以少胜多的“阿金库尔战役”的胜利,法国不仅丢失了大片领土,还被迫让出了王位继承权。若没有这一番屈辱,也不会有后来的圣女贞德。
然而正是这位伟大的帝王,在其年少时却有一段不羁的青春。“王与国”三部曲精彩之处就在于通过十小时的叙述,展现了他的人生蜕变。在《亨利四世》的开端,老国王亨利四世正面临各方贵族势力蠢蠢欲动的隐患,而王位继承人哈尔王子却整日里游手好闲,与一帮结交于市井的狐朋狗友鬼混在一起。剧中采取了双线叙事,高大威严的王宫与破烂不堪的市井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当慵懒的王子掀开被子起身时,两个情人从被窝中钻出来,肥胖的福斯塔夫也从被窝里蠢笨地爬出,那场景一下让剧院里的观众乐得前仰后合。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福斯塔夫这个角色,他是哈尔王子结识的平民朋友,也是莎士比亚笔下有名的喜剧人物,他浑身写满不靠谱和不着调,除了喝酒睡觉,就是吹牛撒谎,即便被人戳穿了也要极力圆谎,经常弄得笑料百出,他一方面自私懒惰,一方面又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几乎要盖过主角的光芒。
“王与国”三部曲在最后一部《亨利五世》的“阿金库尔战役”中达到了高潮,昔日的浪子哈尔王子终于承担起国家的重担,赢得了胜利与尊严。虽然战争贯穿剧作的始终,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艺术总监格雷戈里·道兰却认为,这不是一部反战剧,也不是一部主战剧,而是带我们走进战争,感受战争是什么以及战争的代价。“莎士比亚以360度的视角、令人惊讶的语言和斐然的文采去阐述人性,他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悲伤,什么是嫉妒、雄心、失落,什么是生与死。莎士比亚洞悉人类,他明白人类有多伟大,也知道人类有多残酷。他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也是一个极富同情心和怜悯心的剧作家。”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