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庆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六十周年系列活动,“历史的沧桑 永恒的赞歌——谷嶙教授从教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在清华美院美术馆举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在致辞中谈到,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作品足以涵盖谷嶙先生丰富的从艺之路。

此次展览共呈现了谷嶙教授的66幅作品,展览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以古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作品,其中主题创作《丝绸之路传友谊》体量庞大,这幅作品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在当下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展览的第二、三部分是人物画和风景画,其中既有油画也有水墨,均体现了中国元素以及中国人的思想和审美情趣。第四部分是教学方面的手稿和作品。
邵大箴先生曾说过:“谷嶙是属于创造古典美的画家,他侧重用严肃的艺术劳动表现生活中光明和乐观的一面,他不描写人类苦难和悲剧,但他用自己的艺术给普通大众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籍,减轻苦难给予他们的负担与压力,并以此提高大众的艺术素质与修养。”
画家、教育家谷嶙,1928年生于云南昆明。谷嶙的成长历经苦难,受到哥哥影响对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后随国立艺专的老师学艺,从此对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解放后的1950-1951年间,他加入到云南美术工作者协会,期间画了大量的年画、门画、宣传画等,但为了追求艺术最终赴京求学。1952年,谷嶙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开始了专业美术学习。他的老师有韦启美、戴泽、吴作人、董希文等。1956年,谷嶙被分配到工艺美院教书。期间与吴冠中被借调到平山县西柏坡为纪念馆作画,从吴冠中那里学到了一些画艺方面的知识。1962年谷嶙到云南写生,偶遇张仃等教师,一起创作。包括《赶摆》《傣女》《富饶美丽的西双版纳》等大批作品均为此时期创作,1994年退休。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