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助推“京剧梦”圆
——观北京京剧院青年武生演员周恩旭《战马超》有感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先导。京剧,一个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剧种,一个被称为“国粹”的文化艺术形式。她的厚重,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与灵魂;她的至美,观之不尽、赏之不绝。水袖圆场、西皮二黄,只要声韵乍起,舞台便如添万束追光,将剧场瞬间点亮,文化精神的起承转合托举出民族艺术的山高水长。然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处境艰难,京剧艺术备受“冷落”。文化复兴、“京剧梦”圆的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青年京剧人的身上。好在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虽然艰辛,也要坚守这方古老的舞台;即便酸楚,也始终不忘追寻心中最初的梦想。
春日明媚、花苞初绽,北京京剧院第四届“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一个京剧艺术的响亮品牌,如期在长安大戏院与观众见面。15天、19场、34人、32出戏,所有参赛演员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筑起传统文化的一方新舞台。其中,3月15日,青年演员周恩旭的一出武生大戏《战马超》,出人意料地将擂台赛推向最高潮。演员演的痛快,观众看的过瘾,被火爆炽热的演出带动的如痴如醉,掌声、叫好声几乎要“掀翻”长安大戏院的屋顶。这是近年来京剧舞台上少见的壮观场面,创造这个奇迹的竟是一位年仅27岁的青年演员,而且发着39度的高烧。那一晚,观众记住了这位京剧新秀——周恩旭。这一刻,他不代表自己,而是代表着所有为京剧坚守着的青年演员,代表着京剧的未来和希望。
就戏论戏,《战马超》是一出武生经典剧目,无论京剧大师、梨园前辈,还是当红名家、青年才俊,都常演此剧。也正因此,《战马超》格外难演!一则观众熟悉此剧,对演员要求“苛刻”;二则前辈大师 珠玉在前,“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周恩旭却偏偏凭借其过人的实力和顽强的毅力,成功地完成了这场演出。纵观演出,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艺术特征:
一是基本功扎实全面。身上顺畅,脚下有根,武打套路熟练,高难度技巧稳准狠、干净利落脆,举手投足准确、到位。无论日战的靠把枪战,还是夜战的短打,都展现出扎实稳健的武生功底,也反映出武生演员的辛苦和不易!对武生而言,“台上一分钟,台下二十年功”。如此扎实的基本功,必是是多年坚持天天练功的结果。
二是有一条好嗓子。周恩旭是一位有嗓子的武生,嗓音好、唱念规范、气息运用自如。虽然上场开口几句明显听出感冒严重、嗓子受损,然而几句唱之后,嗓子竟神奇般的回来了,着实让人一惊!丝毫听不出任何不适,反而通透明亮。武生有这样嗓子,实在太难得。
三是表演洒脱细腻。周恩旭是在演人物,而非简单的炫技。这又是武生难能可贵的一点,也是高明之处。演员扮相俊伟刚勇,刻画人物细腻准确,表演洒脱自如、漂亮流畅,舞台呈现规范细致,长靠和短打的不同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节奏、劲头儿恰到好处,充分展现了马超的帅、脆、勇、猛。还有一点更为难得,演员身上每一个动作和技巧,脸上每一个表情和眼神,都与乐队锣鼓配合的极佳。这是一般演员很难做到的,年轻的周恩旭却能娴熟掌握,足见功夫!
四是名师高徒、薪火相传。京剧这门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口传心授”,师父的教导和传授是京剧艺术薪火相传的根本所在。周恩旭能够演出成功,离不开他的师父——著名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叶金援先生。叶先生是梨园届声名赫赫的大武生,当年也正是凭借这出《战马超》荣膺第六届戏剧梅花奖榜首桂冠。师父倾注心血、倾囊相授,学生认真学习、刻苦训练才能取得今日的成绩。期待师徒合作,呈现更多精彩武戏。
梨园擂台迎新秀,帅脆勇猛大武生!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对每一位青年京剧演员来说,“京剧梦”便是他们的中国梦。一滴滴汗水、一天天坚守,定能凝聚起弘扬民族文化的伟大力量,传播“国粹”艺术,助推“京剧梦”圆。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