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执行“和谐使命—2015”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缓缓驶入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
和平方舟医院船停靠的阿卡普尔科港,曾是17、18世纪著名的“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的终点,港口对面坡上的圣迭戈要塞博物馆,展出了大量明清时代的瓷器、丝绸,一枚印着“庆元元年”的铜钱,更将中国与墨西哥纽带上溯至南宋时期。在墨西哥,人们提起阿卡普尔科,除了阳光沙滩,便是与中国悠久的贸易文化交往史。
今天,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医院船,和平方舟的到来,在这座海滨小城再度引起了轰动。本报记者日前登上和平方舟,与医务人员和船员官兵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了一段难忘的人道主义救援经历。
早上6点,当记者起床时,舷窗外的码头广场上,前来寻求诊疗的墨西哥民众已经沿着港口大道排起了长队。“老百姓凌晨3点多就来排队了,现在外面已经排了超过500人。”在船舱主甲板上,海上医院院长孙涛对本报记者说。
对船上118名医护人员来说,简单的早餐过后,战斗的一天正式拉开序幕了。8点半,医院开门迎诊,一会儿工夫,门诊室里就坐满了人。由于排队等待的人数众多,一些天还没亮就赶来的人,甚至直到中午才挂上号。
孙涛院长对本报记者介绍说,这几年船上的大型医疗设备都进行了更换,目前装配有CT、DR、B超、心电图以及手术监护系统等设备,可以进行肿瘤切除和微创等复杂手术。从装备上讲,和平方舟可以说相当于一个移动三甲医院。
墨西哥海军第八区司令萨米恩托对本报记者表示,“医院船上的仪器设备都是尖端科技产品,有些现代化的外科手术室就算我们的一些陆地医院里也很难见到。无论从海军角度还是从医疗角度,这条船都是一个奇迹。”
“下一个”“做一个B超”的声音在船舱里此起彼伏,而门诊区听到最多的是这句话:“你是志愿者吗?能过来帮忙翻译一下吗?”墨西哥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语言不通成了诊疗的巨大障碍。尽管在当地招募了充当翻译的志愿者,但面对远超预期的就医人数仍显不足。为了解决沟通难题,医生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海上医院的内科大夫将常用的问诊术语译成西文打印出来,指给患者看;中医大夫拿着火罐在自己身上比划,问对方要不要拔火罐治疗;外科大夫杨宁则运用了“高科技”,直接用手机语音翻译软件和患者沟通。
玛利娅女士今年62岁,由于有痛风关节炎行动不便,在船上基本由护士轮番搀扶着到诊室就诊。“中国人是墨西哥永远的朋友,真希望你们能经常来看我们。”截至当地时间11月16日晚,医务人员已经在4天时间里完成门诊4737人次。
事实上,当晨起医护人员在船上忙碌时,另外两支小分队也悄然离开码头出发了。车行近半个小时,穿越阿卡普尔科崎岖的山路,医疗小分队来到了一个叫米拉的贫民社区。对这里的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去医院看病是普遍现象,而把医院开到家门口,对当地民众更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这一天原本预计接诊300人,最后的数字是600多人。“这艘来墨西哥的医院船对我们来说就好比远方来了亲人一样。”白发苍苍的何塞先生这么告诉本报记者,“请替我向船上所有的中国医务人员,和远道而来的客人表达我们阿卡普尔科人民的谢意。”
“我们国家要继续发展,需要让外部社会知道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关爱生命的国家。传递这样的信息,也是和平方舟的重要使命。”孙涛说。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