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关于思想的盛会,这是一次保护村落的对话。2015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以“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就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机遇及未来路径进行了交流,在峰会开幕后,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就传统村落的保护展开了主旨演讲,本报根据专家发言情况对相关观点进行整理归纳。
村落文化景观价值思考
杜晓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兼职教授)
杜晓帆在演讲中向大会介绍了于2008年10月24—26日在贵阳召开的 “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全体代表就村落文化景观的概念、性质和特点达成了共识,并就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鉴于村落文化景观的性质和特征,倡导保护村落文化景观,应当注重保护村落赖以生存的田地、山林、川泽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村落的居住环境,保护村落文化记忆,保持村落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实现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
二、鉴于村落文化景观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仍然在继续发展和不断变化,倡导尊重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特性,延续村落的文化脉络,维护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
三、鉴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的复杂性,倡导政府在政策导向、法律体系构建、技术保障与资金筹措、资源整合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村民是村落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的主要力量,要重视村落发展诉求,维护村落文化景观发展途径的多样性。
一生痴绝处,有梦到贵州
胡彬彬
(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常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理论体系创建者)
黔东南乃至贵州的特点,高度概括就是八个字:生态特色,文化特质。
要保护好这些传统村落,首先是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包括村落自身的土质、水质等。保护贵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贵州的特色。这既需要广大村民的自觉维护,更需要政府建立起专门的管理监督监察长效甚至永久机制。对于那些并非事关贵州国计民生的、仅能体现出一时经济效益的环境污染项目和污染型企业,必须坚决说“不”。
其次,在传统村落集群密布地区实行旅游扶贫战略。走出一条以“手工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精致农业”为依托的互动体验型旅游农业路子来,让传统村落这一既有国家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属性,又具农民私有财产属性的双重财产发挥出高效益,把旅游、扶贫和生态有机结合,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让农民在乡村中留得住,干得好,活得幸福。
最后,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文化因人而生,保护也应该因人而施。保护是手段,目的是要弘扬其内在的优秀与精华,不能舍本求末。既要保证人在村中,也要保证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村落同在,让活着的文化活得更好。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确保传统村落文化不会与现代文明脱节断链,确保民族历史文化不会出现断层。
传统村落与乡村可持续发展
周 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中心主任)
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村落文化景观包括:村落—生活社区;农田—生产场所;自然—生存环境。乡村遗产旅游存在潜在的风险:社区会分化、村寨农业生产性机制会被损坏、田园景观会消失、传统文化会被商业异化。
建议:一是以社区参与的方式开展村民与社区参与式发展的尝试,协助村民对传统民居进行宜居性改建,在新建民居中传承传统建造技艺;协助社区传承和创新传统农耕和传统技艺;协助社区开展村民能力建设。二是以传统村落为核心,以区域为单位开展保护与发展的协作,以区域为范围开展遗产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开发。三是对外部干预开展“遗产影响评估”。四是对村民自建房屋的行为进行规范(包括国土、文物、规划)。五是对租用和购买传统民居的行为进行规范(包括国土、文物、规划)。
传统的不同传统含义
斯多提·费朗西斯科
(意大利拉奎拉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领域国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研究专家)
对一些学者来说,传统的衰弱是必要的:自由给予了个人自主权,这意味着自我认同必须比以前更积极地创建并重新创建,有时导致个人对先前的信条的反抗。传统与现代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传统提供了一个位置,虽然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地。最好的传统给人类的位置在一个清晰的世界和宇宙背景中:在我们头上的天空中和在地球里,与空气相关。
国际合作是应对高度现代化负面作用的可行之路,西方民族国家古代力量的复兴不是一个可用的答案。许多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没有走到这个问题的边缘。对他们来说,中国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问题。鉴于其在联合国和世界经济中的巨大的关联性,以自信的外交关系和平衡离心倾向的努力,团结亚洲国家,中国将成为多元化的世界秩序的一个支柱。
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初探
曹昌智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名城委副主任委员、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组副主任委员)
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思路,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提高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管服务水平。真正让村民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体,努力寻求“立足本地资源,激发内生活力,加强社会合作,促进活态传承”的思路,摒弃忽视村民主体地位的越俎代庖思维和单一旅游开发模式,探索多元化保护发展的途径,彰显“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聚落、特色工艺”五大特色,建立“州域统筹、分类分级、整体推进、集群发展”的保护发展架构,遵循“抢救—控制—整治—利用”八字时序,切实加强保护,推进发展。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