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份在广州发布的二孩家庭网络调查显示,高达86.5%的家庭将“没人带”列为要二孩的最大困难。如今,很多“80后”“90后”已为人父母,可不少年轻父母生下孩子后甩手不管,将孩子交给长辈、保姆来带,自己专心奋斗或享受二人世界。种种原因导致只生不养成为年轻父母的常见状态。
笔者认为,“只生不养”焦虑的出现,根源还是家庭规模的分散与缩小,其次才是养育观念的变化。例如,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我们习惯上称之为“421”。祖辈明明来自完全不同的家庭,怎么就被“合并同类项”成了一个“4”?这不仅是因为数字的方便,更是一种养育子女家庭结构的表现。为了抚育共同的孙辈,祖辈自动合并起来。与我们不同的是,西方现代家庭表达起来则更像是“223”,由两个独立的祖父辈家庭和一个三口独立家庭组成。
笔者想说的是,在传统家庭里,一般不太缺带孩子的人,而养育观念在两代人之间也不存在太大的差距。但现在不同了,家庭规模变小,祖辈那个“4”要么还没有退休,无暇顾及,要么退休后只想享受自在的生活。中间的“2”则很少有兄弟姐妹可调用,而自己要应对工作上的事务,还要面临与父母养育观念的冲突,再加上对家庭教育成果期待的增加,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不焦虑才怪呢。
在《生育制度》一书中,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起家庭养育的最终结果是“该飞的迟早是要飞”,感慨中国传统大家庭终将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解体。而现在,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父母们正好赶在这个时代的路口。更悲催的是,他们还赶上了教育资源供给的不足。这种焦虑不是一个个家庭具体情况的焦虑,或者祖辈的身体原因,或者年轻父母工作太忙,或者年轻父母想享受二人世界,各家的原因可能千差万别,但在整个社会大趋势下,他们都是一样的。
前不久,笔者去了杭州的阿里巴巴总部采访。在办公大楼里,笔者注意到,里面的咖啡馆人满为患,年轻的工作人员激情澎湃地讨论着各种方案和计划,而洗手间的旁边却没有母婴室,可能是根本就没有想到有人会把孩子带到工作场所。这样的企业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缩影,年轻、现代、高效、蓬勃发展,但当这些充满激情的精英成为父母之后,我们的各种社会制度安排就得跟上了。否则,总是惦记着孩子的温饱和教育,哪里还有心思去创造可行的方案呢?
一些社会学家建议,“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三岁以下幼儿的照料服务机构,另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足够长的带薪和无薪产假、育儿假”。建议不无道理。只生不养焦虑确实已经不仅是教育界的事,更是社会问题。这个制度源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源于社会教育体系的改革。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在制度层面有所改革,不仅需要公共制度有所调整,各个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工厂也应该考虑如何做出调整,满足年轻父母对于子女养育的期待。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