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2日,酷暑炎炎,烈日高照,50位来自国家汉办美大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来到幽篁里古琴研发中心,了解与探索古琴从唐代流传至今的传统工艺与技术。 
他们来自全国37个高校,其中大部分学员将分赴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孔子学院工作。 在悠久而绚烂的华夏文明里,中国古琴,是最为古老的弦乐乐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在人们经见的琴式中,有伏羲式、灵机式、神农式等等,而最为常见的,则是仲尼式。 
仲尼,即孔子,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一位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哲人。有人曾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由于孔于对古琴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 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故古琴也称之为“圣人之器”。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幽篁里古琴研发中心”创始人杨致俭先生,为到场的50位中方院长讲解古琴斫制技艺。 
一大批的知识分子,在汗水和欢笑中,乐而忘返。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