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电脑风靡的当下,写信这件事儿,你还干过吗?近日,宁波大学阳明学院组织了一次写家书活动,2907名大一新生给家人写了一封家书。然而浓情的家书寄出去不到一个星期,学校已经陆续收到50多封退信。
鸿雁千里传真情,一封家书抵万金。这50多封家书缘何被退?理由好像也不是那么“奇葩”:家庭信息不详细、(收)寄件人没有写姓名、收寄件人位置写反了……在沟通更加便捷的当下,乡愁早已不再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在这群“95后”学生看来,用电话表达思念、用微信沟通情感,都比写信这种落伍的方式来得省事儿。
手写家书真的很“老土”吗?在异地交流依赖信件的时代,时光也跟着变慢了,静静铺开信纸,梳理思绪,把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糅进深浅不一的字迹里,这一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本身就是对情感的洗涤。历史上有名的《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还承担起了重要的家教功能,相比这些慢节奏的沟通里闪烁着的智慧和人格光芒,电话和微信未免失之肤浅。
我们怀念书信和家书,是对质朴、原汁原味亲情的一种追寻。因格式问题被退家书的“95后”们,是否也该认真补补课了?书信不应渐渐消弭于时代,成为传奇,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亲情更不应失了味道。于珍 文 薛红伟 绘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