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网  www.bjzxnet.com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北京资讯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古诗文也成“网红” 综艺节目“黑马”能跑多远?

时间:2017-06-15  来源:新华社  

唐诗、宋词成了“网红”,论语、诗经也成了“网红”,2017年以来电视综艺生态环境为之一变。与古诗文相关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一骑绝尘”,成为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激增的“黑马”。在第23届上海电视节举办之际,《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朗读者》等多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成为业内焦点。网友追问:“这样好看的综艺‘黑马’,会变成“汗血宝马”吗?这样的节目能持之以恒吗?”

古诗古文节目走红,彼此会“撞脸”吗?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首播和重播累计吸引4.49亿人次收看,节目话题网络总阅读量逾1亿人次。

在《中国诗词大会》大热前,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唐诗风云会》等也都收获了荧屏前和互联网上的好口碑。今年上海东方卫视又推出了以42个家庭为主线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诗书中华》,收视排名也名列前茅。

“知乎”平台网友“李湖居士”留言,“《中华好诗词》除接诗词上下句,还对诗词及作者的生活、背景、交际等进行深挖和比较。涵盖了方方面面,是一场真正的文化盛宴。”更多网友被《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强势“圈粉”,留言称赞“斗诗的感觉好极了”。豆瓣网友“miss絮雨樊”则最喜爱《诗书中华》,认为该节目把传统古诗文与家庭、家风结合起来,是最大的创新。“和家人一起观战,也能‘温故而知新’。”

不过业内也有一些疑虑,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一下子多起来,会不会扎堆“撞脸”?

来自上海电视节相关论坛的一项统计显示,尽管《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网上网下走红,但与音乐歌舞类、搞笑模仿类、游戏竞技类、明星“晒娃”类的综艺节目相比,这种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仍处于弱势。今年1-5月,占据中央电视台及各省级卫视上星频道晚间黄金时段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仍不到5%,实属凤毛麟角。

“当下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不是多了,而是总量和基数长期偏少,一两档古诗古文节目红了,就有业内人士担心‘撞脸’,但实质上不是多了,而是以前太少了,我们需要源源不断增加供给。”东方卫视《诗书中华》总导演王昕轶坦言。

除了拼背诵、比记忆,还能“考”出新意吗?

有网友点赞目前以唐诗宋词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但也有观众担心,这类“拼背诵、比记忆”的节目,把年轻人引入死记硬背的误区。

“阅读、朗诵、背诵等,是了解和掌握古诗文的基础,这是入门门槛,其中不乏学习和应试技巧,但如果综艺节目长期停留在这个门槛上,显然会令大多数观众和网友无法过瘾。”参与《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命题和学术顾问工作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笑一分析说。

《诗书中华》主持人之一、历史学者钱文忠认为,综艺节目应当摆脱简单的“比记忆”。从古文古诗的讲解中,更多的观众希望学到的是知识和礼仪,这都是传统文化留给现代人的宝贵财富。“所谓‘温故而知新’,‘新’这个字很重要。”钱文忠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中行则说,“背诵是根、理解是苗、创作是花、做人是果。”从电视画面看,选手在舞台上通过学识及才艺展示,最终被“考”出的是国民素质。

专家举例,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以一敌百”的激烈竞赛机制,考验选手心理素质和知识辨析能力;《诗书中华》的“家庭赛制”,体现父子间相互扶持、兄弟间友爱关心,既比了知识面,又巧妙展示了普通人的家风、家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俞亮鑫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知识宝库,更是一座精神宝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类综艺节目的探索才刚起步,应当欢迎多种多样的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弘扬传统文化。”

综艺“清流”如何在网络视听时代行稳致远?

专家指出,电视和互联网都是20世纪的产物,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身相比,网络视听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仍十分短暂,也缺乏经验可循。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文化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普及基础文化知识“电视课堂”。21世纪初又有《百家讲坛》式的“电视讲座”兴盛一时。而今则出现了《中国诗词大会》式的“全民诗词狂欢”、《诗书中华》式的“家庭文化派对”,这样的综艺“清流”,正在变得更亲民、更接地气,一步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古代诗词本身就融合了音乐的听觉艺术和绘画的视觉艺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艺载体。对于网络视听时代而言,并非难以传播,而是更易传播。”《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定广说。

另一方面,专家也指出,从《百家讲坛》到“诗词大会”的变迁,恰恰证明了对观众填鸭式的灌输传播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之所以受到欢迎,最终应当归结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专业学者与普通大众之间,通过综艺节目实现了一种良性互动,这也是这股综艺“清流”今后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前来参加上海电视节“中国电视节目自主创新高峰论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作为综艺节目制作播出的主平台、主渠道,将持续推出更多、更新颖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北京资讯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北京资讯网,未经北京资讯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京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脉, VR互动纪录片《古籍寻游记》助力文化传承
在虚拟世界探索中华文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神” 第六届云居寺晒经文化节正式开幕
“展文物 展文化 展精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燃传统文化生命力
跨界共创 年轻力量重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签约仪式 商都历史文化区将进入建设阶段
郑州举行亳都古巷、塔
热门点击
  1. 2022首届河南“我为心目中放心副食
  2. 2022第十一届国际无人机系统展将于
  3. 策协快讯 走进广告喷绘龙头企业—
  4. 汝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副市长
  5. 火车半夜深更鸣笛声震耳欲聋?当地政
  6. 2022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无人机系统产
  7. 天寿陵园成功摘得紫钻标识,填补北京
  8. 2022第十三届减灾应急安全博览会将
  9. 新乡学生投诉: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学费
  10. 金水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说明  
北京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25  http://www.bjzxnet.com
主办单位:北京资讯网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4043660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